編者的話:
大轉型時代,當各種聲音沸沸揚揚、甚囂塵上,人們也日益走向困惑和焦慮,紛繁的表象背后,什麼才是公眾真實的所思所想?餐桌是中國社會的一面鏡子,學者、官員、民眾等各類人群在餐桌上更容易敞開心扉,針砭時弊、訴說心聲。為打撈沉默的聲音,呈現更真實的民意,本刊特約觀察員一線走訪、調研不同人群,從聚會就餐的交談中捕捉最鮮活、最原生態的、共同關注的話題。
官員下基層如何不擾民
近日,北京市政府出台工作規則,強調干部下基層除遠郊區縣外不在外用餐,一律安排吃自助餐,引來眾多關注。有評論稱,繼習總書記輕車簡從、李克強同志下基層泡面當餐后,北京市發文為走基層、轉作風開了個好頭。春節過后,又值干部下基層的高峰期,“登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下基層的政策建議道理簡單、目的明確,具有宏大的政治意義和高遠的戰略意識。然而,如何把干部下基層落實好,卻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一旦在實踐中出現偏差,就會把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淪為一場走馬觀花的擾民政治秀。人民論壇記者及特約觀察員走訪發現,眼下在百姓的餐桌議論中,某些干部的下基層已變味為“嚇基層”,而干部談及此話題亦是百感交集。看來,下基層要做到不擾民、收實效,恐怕不僅是改吃自助餐即可,而是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討。
2013年2月10日晚,蘭州,蘭州大學某餐廳
特約觀察員: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尚虎平
百姓心聲:“欽差來了不能得罪”
干部下基層陣勢嚇人、言語嚇人、接待嚇人
盲目性和形式性是症結所在
議論一:職務不高、架子不小
一些上級機關的干部自行到基層搞“調研”,搞“檢查”,職務雖然不高,但架子可不小,處處打著“上面來人”的大旗提出各種遠超自己職務、職權范圍的無理要求。上級單位的處級干部往往要求下級單位副廳級以上的官員接待和宴請,不然就會認為“不重視”,將心中的不爽轉變為下級單位工作上的諸般“不足”,橫挑鼻子豎挑眼。即便上面派下來的是個干事,基層上的干部也不得不放下手頭工作,為了“維護大局”去應酬所謂的“上級領導”。上級單位的干部下基層一次,哪怕就轉一圈,就看一天,基層單位也要為此前后忙活半個月。
議論二:下基層成了“嚇基層”
一些干部的下基層可謂是“嚇基層”,主要有“三嚇”:一是陣勢嚇人。有些干部下基層時,明確要求或者通過話語暗示基層要在重要路口實行交通管制,否則就是“不敬”,就要擺臉色、找一些無厘頭的原因訓人。二是言語嚇人。如果基層的同志比較實誠,“不識趣”地把實際困難都擺出來,“上面來人”心情好時會講幾句“辦法總比困難多”;心情不好時就被斥責沒把工作做好,怎麼會有這麼多問題解決不了。三是接待嚇人。有些領導干部把下基層變成工作之余散心玩樂的一種手段,這使得下面的干部往往變成了上級干部的“服務員”,整天放著手頭工作不能做,隨時准備著給上級同志“端茶倒水”,笑臉以待 。
議論三:調研也幫不上忙
其實很多干部下基層是“幫不上忙、攪擾百姓、基本添亂”。基層是盼著領導來,可是每次盼來的都是一臉茫然的領導,問題解決不了,調研也沒什麼針對性,總搞大調研,而不能解決小問題。長此以往,誰都不願意領導來,請吃的飯都覺得很浪費。雖說也怪基層人民 “欽差來了”不能得罪的愚昧觀念庸人自擾,但症結在於“下基層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無計劃性”上。說白了是作風上的形式主義,是跟風式的作秀。調研計劃不周、安排不緊、調研不科學,基層疲於應付而解決不了問題,當然是擾民。要說解決此問題,就是要在各個環節上的務實,不能只是概念上的調研,要帶著實際問題和需求調研,否則不如不下基層。當行程排得滿滿的、問題是基層關心的,辦法是可行的,即便可能會吃基層點飯,基層也會歡迎,也不會有被打擾的感覺,隻會有被關懷的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