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9日晚,重慶,南濱路某餐館
特約觀察員:重慶市交通委員會 孫尚平
干部聲音:基層調研沒那麼簡單
調研時間短,難以立竿見影
工作做得稍不深入細致,就會被認為作秀、擾民、不辦事
與群眾還不能打成一片
議論一:業務工作太忙,調研沒有持續性
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各級單位的領導都很重視基層調研工作,建立了基層聯系工作點,分管領導及相關人員都很有積極性,輪流到基層去,真誠地收集基層的意見建議,並將意見梳理匯總、分責任部門落實。但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各種任務紛至沓來,真正地抽出時間到一線,開展大座談、大下訪、大調查,越來越不現實,從而造成了基層調研工作的脫節、不可持續,辦不成實事。實踐証明,隻有將基層調研融入到日常工作,領導不坐在辦公室,經常到一線,與普通職工戰斗在一起,才能確保各項工作的有效落實。
議論二:下基層難辦事
下基層的紀律是一直在強調的,至少我們蹲點調研是“三不”:不搞層層陪同、不作事先安排、不用記者隨訪報道。遇到基層條件比較艱苦,我們也是自己努力克服。但是基層工作並不如想象得那麼簡單,而群眾的態度要麼是期望太高,要麼是沒有足夠的信任,我們要開展工作,首先就需要相當長時間的鋪墊,了解情況、贏得信任之后才能觸及問題,在能力范圍之內解決問題。工作做得稍不深入細致,就會被認為作秀、擾民、不辦事;工作稍稍有些起色,下基層時間又夠了,該回去了。所以在現在這個官民關系下發動萬人下基層、千人下基層,一方面基層表面熱情,實則疲倦,支持信任欠缺;另一方面,下基層的目的、任務、保障還沒那麼明確,也辦不成實事,下基層調研對干部而言確實也是出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議論三:放不下身段
下基層活動被視為擾民,若要反思的話,確實是我們的調研干部工作方法問題,真要下好基層,首先得學會融入基層群眾之中,與群眾坐在一起,干在一起,樂在一起,用心去傾聽群眾的心裡話,動真情才能知真情。現時,許多領導干部年輕時都曾在農村勞動過,要學會利用這一優勢與農民真情溝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放下身段,善於發現問題,而不是“不訴不理”,才能贏得人心。其次,得提倡不擾官、不擾民,不講排場,紀律嚴明。減少鋪張浪費,不層層迎送;減少陪同及隨從人員,做到輕車簡從;不隨便接受基層饋贈,能做到這三點,就是愛惜民力不擾民了。
2013年2月3日,北京,人民論壇雜志社午餐沙龍
特約觀察員: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教授 高中華;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教授 陳冬生
學者圓桌:為何擾民?如何不擾民?
基層掌握上級領導下基層調研的主動權
群眾積極性不高極大消解了干部走基層的意義
下基層不見實效主要是三種形式主義作怪
議論一:下基層為何“好心辦壞事”
“下基層”活動出現一些偏差,有違中央的初衷,其中有諸多內在原因:第一,下基層時間比較緊,干部們在缺乏基層鍛煉的情況下,不能徹底了解基層狀況,進而出於經驗主義,對基層的政策制定會出現某些不切實際的情況。制定政策促發展本是好意,不想卻“好心辦壞事”。第二,部分黨員干部在對於中央文件和會議精神沒有透徹領悟,卻又沒有投入時間加以深入學習和研究的情況下就急促地著手付諸實踐,導致許多措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偏離和變質。第三,基層的干部們在迎接上級領導下基層之時,為了自己的“面子”問題,刻意表現本地“發展良好”的情況,精心“安排”上級領導干部的調研路線,掌握上級領導下基層調研的主動權,這樣使得下基層成了“被調研”或者鄉村游,一葉障目,看不到最真實的狀況。此外,基層群眾頭腦中存在“干部下基層年年有,都一樣”等觀念,認為干部們下基層都是簡單地走形式而已,對本地情況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改善,於是不傾心講出自己的困難和需要,不正確地反映真實情況,甚至有人對於本想認真做好基層工作的干部們愛答不理,極大消解了干部走基層的意義。
議論二:要見實效須力戒三種形式主義
某些干部下基層的實際效果不理想,主要是三種形式主義作怪:第一種是理論上夸夸其談——“坐而論道,文過飾非”。第二種是制度上面面俱到,卻並非疏而不漏,上行下效、批量復制、繁瑣復雜。第三種是方法上投機取巧,要麼是短期行為,要麼是以鄰為壑,要麼是嘩眾取寵和得不償失,既想干點“有影響”、“好交差”的大事,又不想付出更多努力。領導干部下基層要見實效,須力戒這三種形式主義,建立兼顧“合理、合情與合法”三重價值取向的長效機制,因為制度靠人制定,也靠人執行,隻有習慣成自然,情-理-法相互促進,才能以其正效應作用於現實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