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如
2013年03月13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給民營企業更多空間。給這類企業更多發揮能動性的空間,會增加經濟活力,促進創新和創造就業。尤其是,企業應該受到法律體系的充分保護。
為社會創造更多均等機會。時下的中國,戶籍制度阻礙了人們更加自由的流動,成為社會成員和城鄉之間不平等的重要根源。逐步改革乃至廢除戶籍制度,至少能夠快速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將會為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后果增加潛在風險。
讓社會力量發揮更大作用。如今,中國民眾受教育程度更高,所獲信息量也更大。法律法規如能進一步讓群眾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將釋放巨大的創造力,也能讓公眾對政府行使權力進行監督。這對於中國環境治理也很重要。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環境治理,能夠離開非政府綠色組織的參與。動員更多社會組織參與到生態環境的保護中,才可能實現環境改善。
很顯然,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且經歷著最快速變化的國家,沒有一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簡單良方。中國領導人和民眾在面臨挑戰時做出清晰判斷,並採取必要應對措施的能力已被外界公認。過去5年,中國發展成就突出,但現在面臨的挑戰也可謂緊迫而艱巨。
上述幾條建議的根本在於,政府可以制定和實施法規法令,提供多元化的社會支持,制定整體的優先政策,在出現市場危機和自然災害時及時介入。同時,政府也應鼓勵各種體制的企業根據市場運營,更加依靠社會自身的活力和創造力。這將是過渡到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核心。我希望未來5年,中國能有這些方面的成功的改革。
(作者為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記者李博雅譯)
上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