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
摘掉帽子 換來效益
第二機械工業部、核工業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工作30多年,武紹棠(化名)的單位換過三個頭銜。
1961年,大學畢業的武紹棠進入第二機械工業部,彼時的“第二機械工業部”也是剛剛挂上新牌——1958年,原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和電機制造工業部合並為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三機械工業部於是改名第二機械工業部。
“一機部負責民用機械,我們二機部是核工業,三機部是航空……”熟悉那個年代的武紹棠,至今仍能一一記住這些名字的真實意義,從第一機械工業部到第八機械工業部,用現在的眼光看起來,這樣的設置雖然過於繁復,卻是那個時代的印記。
“第一次變化是發生在改革開放以后,二機部改叫核工業部,下屬的一些研究院所也有些歸到了中科院等科研單位。”彼時的核工業部已有諸多民用研究。
此后的發展,武紹棠感覺到單位機構越來越臃腫,領導越來越多,干活的人卻沒見多出多少:“一開始工作是內行領導內行,決策過程很快,任務就能上馬。可是‘帽子’越來越大后,什麼事都要討論再討論,研究再研究,經常都要開會。”
1988年,核工業部再次迎來改革,核工業部被撤銷,其原有職能劃入新建的能源部,同時組建了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現稱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武紹棠又成為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的員工。
“基本是一個項目對應一個分公司,‘帽子’摘掉了,企業要有效益才行,管理上也更加嚴格了。”改制后的核工業總公司,開始投入核電站建設等大規模建設,項目越來越多,企業規模也越來越大:“集團的項目很多,效益也非常好。我們年輕時在外地工作,一天補助3毛錢,現在的人出差都是飛來飛去,已經沒法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