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這次改革把職能轉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有哪些考慮?職能轉變的重點是什麼?
答:政府職能轉變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過程,就是從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體系不斷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體系轉變的過程,也是不斷厘清政府與市場、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權界的過程。經過這些年的改革,政府職能轉變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目前政府權界仍不夠清楚,還是管了許多不該管的事,甚至一定程度上還承擔了“無限責任”。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在經濟社會事務中扮演不同角色,發揮不同作用,承擔不同責任。一個社會要良好運轉,這四者必須嚴守分際,各負其責。
職能是機構設立的依據,機構是職能的載體。如果職能不轉變,單純地對機構分分合合,效果是有限的。這次改革突出強調職能轉變,抓到了要害。這些職能轉變措施真正落實到位,必將進一步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按照這一總方向,這次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突出了四個重點:一是推進職能轉移,著力解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二是推進職能下放,著力解決國務院部門管得過多過細問題,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三是推進職能整合,著力解決職責交叉、推諉扯皮問題,提高行政效能。四是推進職能加強,著力解決國務院部門抓大事管宏觀不夠問題,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機制。通過推動職能轉變,加快形成權界清晰、分工合理、責權一致、運轉高效、法治保障的國務院機構職能體系,真正做到該管的管住管好,不該管的不管不干預,切實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
問: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組織、政府與個人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該由市場發揮作用的應交給市場,上項目、做投資應更多由企業自主決策、自擔風險。目前,市場准入和就業門檻較高,企業和個人辦事難、成本高的問題仍比較突出。
為從體制機制上最大限度給各類市場主體鬆綁,充分激發企業和個人創業積極性,這次改革提出:一是減少投資項目審批,最大限度地縮小審批、核准、備案范圍,切實落實企業和個人投資自主權。二是減少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按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產經營活動和產品物品的許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各類機構及其活動的認定等非許可審批。三是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對不符合行政許可法規定的,一律予以取消﹔按規定需要對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進行水平評價的,國務院部門依法制定職業標准或評價規范,由有關行業協會、學會具體認定。四是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降低收費標准,建立健全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制度。五是改革工商登記制度,對按照現行規定需要前置許可的事項,除涉及國家安全、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外,不再實行先主管部門審批再工商登記的制度,商事主體向工商部門申請登記,取得營業執照后即可從事一般生產經營活動﹔對從事需要許可的生產經營活動,持營業執照和有關材料向主管部門申請許可。同時,將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並放寬工商登記其他條件。
活力和秩序歷來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向市場、企業和個人放權的同時,政府應加強對市場主體、市場活動的監督管理。行政審批是一種事前監管手段,意味著政府責任前移,其效果如何取決於審批后對當事人及其活動的監管力度,監管不到位,再多審批也難以維護好秩序。實踐表明,一打審批抵不上一項實實在在的監管。對政府來說,加強事后監管遠比審批的要求高、責任大。減少行政審批后,政府應把更多精力轉移到事后監管上來,及時發現、有效制止、有力懲處違法生產經營活動﹔對投資活動,應加強土地使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管理,發揮法律法規、發展規劃、產業政策的約束和引導作用,避免重復投資和無序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