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建設文化強國不是喊口號

——如何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柳斌杰

2013年03月08日10: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扎實推進”要走融合發展之路

美國人杰裡米·裡夫金預言,21世紀將會出現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以互聯網、物聯網、信息平台與新能源融合、工商貿等生產方式和公民生活方式變革的革命,將改變經濟發展的整個模式。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強調的這種融合發展,實際上是包括文化在內的人類發展的必然。

文化可以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也可以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創造的精神成果。我黨提出建設文化強國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出發把握文化范疇,重點研究部署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相對應的文化建設。推進文化融合發展,不僅符合人類發展的一般規律,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的內在要求,是落實十八大關於“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具體體現。

第一,堅持發展第一要義,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五位一體”總布局中發揮好文化建設對經濟建設的推動作用。要著力發展文化產業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還要發揮文化產業作為創意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的獨特優勢,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使之成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要抓好發展這一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地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堅持與時俱進,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發展。我們的祖先崇尚的是以求善為主的道德文化,是形而上的,反對形而下的。西方文化屬於求真的文化,崇尚科學,從科學的角度探究宇宙、地球和世界。我們今天搞文化建設一定要與時俱進,看到西方科學文化和中華道德文化的互補性。要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國外文化創新有益成果﹔要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第三,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促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文化與科技歷來彼此融合、互動發展,從造紙術、印刷術,到機器印刷業、無線電、廣播、電視,直到信息時代的互聯網技術,科技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的發展樣式、傳播方式、表現形式帶來革命性變化。歷史的經驗一再証明,文化要始終保持蓬勃生機和創造活力,必須及時把科技成果運用到發展之中。以新聞出版業為例,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數字出版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出版傳媒企業如不轉型,就是死路一條。轉型意味著變革,但這種變革不是對過去的徹底否定,也不是新與舊、活與死的替代關系,而是一種適應性變化。轉型的最高境界不是替代而是融合,新媒體技術正在使出版業向著更寬泛的內容產業各領域擴展。圖書、雜志、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將發揮各自的載體優勢,全方位滿足用戶的需求。這種融合不僅會對原有的產業做加法,也將衍生出新的產業。這種融合將使內容產業真正實現效益最大化、覆蓋最大化,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將變得空前豐盛。

建設文化強國不是喊口號,而要虛事實做、埋頭實干,貫徹落實好十八大“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要求,切實推動文化改革發展,讓全體人民的精神創造力、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創新力迸發出來,共鑄中華民族“文化之魂”。

(作者為新聞出版總署署長)  

上一頁
(責編:萬鵬、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