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大多數城市建設標准不適宜老年人居住出行
關注養老:老齡政策碎片化 不能隻當滅火隊
2013年02月28日09: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從2011年的峰值9.40億人下降到2013年的9.36億人,勞動力供給格局開始發生變化”。這是今天發布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以下簡稱報告)中披露的一組數據。

  該報告由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編寫,也是我國第一部老齡事業發展藍皮書。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吳玉韶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2年和2013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兩個年頭。新中國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進入老年期,形成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推動了社會總撫養比從2012年的44.62%上升到2013年的45.94%。

  報告以每五年進行一次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結果為研究對象,對我國的老齡事業發展進行了全面梳理。報告認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與工業化、城鎮化相伴隨,老齡問題的嚴峻性是全世界少有的。

  絕大多數城市建設忽略老年人需求

  “調研中我們發現,老年人住老房子的較多,這些老房子有七成多沒有電梯,以致失能、高齡、患病老人的行動非常不便,老舊樓房加裝電梯難度大,無障礙坡道改造經費難以落實。”吳玉韶說,在老齡化程度急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絕大多數城市建設標准不符合適宜老年人出行、居住、活動的標准,屬於“問題城市”。

  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的人居環境建設缺乏長遠規劃,沒有充分考慮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要求。大多數基礎公共設施和建筑都是針對健康、無殘疾的中青年群體,忽視老年群體的要求,當前城市建設中不適宜老年人生活的種種設施,特別是城市中的過街天橋、地下通道、公交車站已逐漸顯露缺陷,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增加,高齡老人、高齡空巢老人、高突發病老人增多,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居住、出行出現困難。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對這一現象很有感觸,“現在城市的地鐵交通、住宅建設,考慮了方便殘疾人,但對老人需求考慮不夠,老年人地鐵換乘非常困難,上下台階很不便,還有過馬路的信號燈, 有的要求20秒內必須通過馬路,很多人老人走得慢,20秒過不去,很多細節的東西都被忽視了。”

  王廣州認為,城市建設規劃提前幾十年就需要充分考慮,建成后再進行改建,一方面造成巨大浪費,另一方面改建非常困難。

  報告提出,老年宜居環境建設是實施《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長遠發展應納入新型城鎮化整體的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要均衡各方利益,建設資金、土地、管理等要素應加大投入,適老改造工程面臨艱巨任務,是下階段城鎮化建設工作的重點與難點。

  吳玉韶認為,中國老年宜居環境建設應該通過立法,制定強制性的規劃和老年宜居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老年宜居環境體系考核與評估,加強老年宜居環境創建工作規范運行,促進老年宜居環境體系的管理、服務、監督。

  在王廣州看來,應對人口快速老齡化,最重要的是戰略和規劃,“社區裡需要方便就醫、提供家庭醫療服務,有些老人的病不是天天需要去三甲醫院,而是經常需要在社區醫院打針輸液。”

  “不能出了問題,再想辦法解決。要早做規劃、准備,現在很多城市的幼兒園、小學入學壓力很大,再過幾年,就會發現養老機構壓力很大。”王廣州說。

(責編:萬鵬、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