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靠勞動

包心鑒  陳文通

2013年02月20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幸福生活不能走“捷徑”

陳文通

“勞動光榮”、“勞動致富”、“勞動創造幸福生活”,是耳熟能詳的道理。現在談論這個話題,是因為在當前現實生活中對這個道理的認識和實踐出現了一定偏差。集中起來就是,一些人不再是通過辛勤勞動創造財富和過上幸福生活,而是力圖通過損人利己、危害社會的方式和種種“捷徑”實現這個目標。

市場經濟,一方面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生機活力﹔另一方面,市場經濟也有自身缺點和消極因素,也會反映到人們的思想意識中。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問題起初主要發生在商業流通領域,一些小商小販通過缺斤短兩、摻假使雜、以次充好等手段欺騙顧客,獲取不義之財。后來,問題逐漸出現在生產領域、建筑領域等,有毒食品、假冒偽劣制品等就是典型案例。隨著市場化的深入發展,出現了一切都可以“商品化”的傾向,一切稀缺的或者求大於供的物品都成為一些人“投資”的對象。這樣一來,力圖通過損人利己、不勞而獲方式獲得財富的現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社會各個領域,不僅出現在經濟領域,也出現在非經濟領域。近年來,金融領域的詐騙、科學研究領域的剽竊、干部提升背后的交易等現象屢見不鮮。

以損人利己、危害社會的方式獲取財富的行為,不僅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相容,而且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不相容。我國古人把做人的基本要求歸結為“仁義禮智信”。如果作出合乎時代要求的解讀,它對現代人也是適用的。追求不勞而獲、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的行為,是不義的、不誠信的。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社會的嚴厲譴責和有效遏制,將產生不可低估的負面示范效果,對社會造成嚴重的道德污染。隨著這類不合理、不合法收入和財富的增加及其比例的提高,貧富差距也越來越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而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將產生誘導經濟犯罪的效應。對此,我們應高度重視、足夠警覺。 

這種行為的產生和擴散有多層原因。首先,貧窮落后是物質根源。但這一點隻作為一般規律發揮作用。不少人雖然貧窮,但不“志短”﹔有些人已經富裕,卻還貪得無厭。其次,教育的片面性是基礎性社會原因。有的學校的教育存在片面性,道德素質教育有被邊緣化的傾向。有關“做人”的教育為一些學校和教師所忽視。第三,問題的發生也有體制機制因素。一方面,在法律、制度、規范方面有不完善的地方,使人有機可乘﹔另一方面,政府職能機構監管缺失,一些干部的品行存在一定問題。可見,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的要求,在整個社會“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強化崇尚勞動的教育和宣傳。勞動是人利用勞動資料加工勞動對象以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過程,是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勞動不僅生產和創造了人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而且創造了人本身﹔隻有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才能創造出越來越多的自由時間,人隻有在勞動中和由勞動創造的自由時間中才能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在現代社會,無論對個人來說還是對社會來說,幸福生活隻能通過勞動來創造。社會必要勞動有著各種形式。首先是不同形式的物質勞動——直接生產過程的各種勞動,流通過程的各種勞動、各種服務等﹔還有同生產力發展和現實基礎相適應的精神勞動﹔有些勞動形式並不直接創造使用價值和價值,但卻是實現這些價值所不可缺少的。而投機取巧、不勞而獲、損人利己等行為,不僅不會增加任何財富,而且佔有他人財富、損害他人利益,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這種行為即使不構成違法犯罪,也是不道德的。

(作者為中央黨校教授)

上一頁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包心鑒專欄
· 本版頭條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