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美麗中國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奮斗目標
教育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2013年02月18日09:36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任務

  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方針和目標任務,指明了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之路。

  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空間是寶貴資源。保護好這個資源,需要採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和發展生態經濟,控制空間開發強度等舉措,加快生產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者效益的統一,進而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以節能降耗保護資源。人類賴以生存的很多資源是有限的。珍惜和節約資源,是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節約資源需要通過加強管理,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向集約高效轉變,大幅降低能源、水、耕地消耗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以防治污染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是威脅人類生存安全的三大污染。減少污染需要健全環境監測評價標准,加大對水、大氣、土壤等污染的防治,科學促進資源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自然修復。

  以完善制度來保護生態。保護生態的根本要靠制度。應淡化GDP指標,把保護生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等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體制機制。

  以建設生態文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化,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前提。要從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高度切實認清生態價值,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建設生態文明的道德法律規范和新鮮經驗轉化為思維定勢和行為習慣,不斷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和愛護環境的社會風尚。

  (執筆:王明初、楊英姿)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