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深閱讀:神話傳說與文物的中的蛇

2013年02月17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呂勝中年畫《蛇銜靈芝 四季平安》,原稿是呂勝中1988年為己巳年生肖郵票創作的設計稿,2012年重繪。

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石蛇。

西晉蠻夷侯金印,湖南省平江縣文物管理所收藏。
  王 露攝

西漢玄武紋瓦當,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

陝西扶風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金花銀香寶子。

西漢三水鳥銅扣飾,雲南省博物館收藏。
  王 露攝

埃及圖坦哈蒙法老黃金面具。

印度《恆河降凡》浮雕局部。

原題:蛇年話蛇(視線)

2013年,正值農歷癸巳年,是蛇年。

蛇在精神和文化寓意上具有陰險毒辣、吉祥尊貴的兩面性和復雜性。作為一種古老的世界性生物,她不僅僅是魔鬼的化身,還是一種遠古圖騰,是君王的保護神,是祥瑞與健康的吉兆,是智慧與力量的象征……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神異色彩。蛇年伊始,本刊特邀兩位學者,在古老的神話傳說中,在文物與藝術品的賞析中,為讀者講述國內外源遠流長的蛇文化,並祝願祖國繁榮昌盛!祝福廣大讀者癸巳年吉祥安康!

——編  者  

中國:吉祥與尊貴的化身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楊  泓

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蛇、鶴都被認為是延年之物,故象征吉祥。據東晉王子年《拾遺記》載,三國時東吳丞相張昭的祖母孫氏乘輕舟游於江浦之際,忽有一條三丈長的白蛇騰入舟中,她咒曰,君為吉祥,勿毒噬我,乃篋而將還,置於房內,一宿視之,不復見蛇。而鄰居則看見一隻白鶴由張家凌雲飛去。孫氏佔卜,卜人告訴她,此吉祥也,子孫當貴。后來她的孫子張昭果然為輔吳將軍,位至丞相。時人認為是承蛇鶴之祥。

另一則傳說,講述了靈蛇報恩贈寶珠的故事,見東晉干寶《搜神記》。述說在隋縣溠水旁有一處“斷蛇丘”。其地名來源因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因號其處“斷蛇丘”。歲余,蛇銜明珠以報恩。珠盈徑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這則故事在古代流傳甚廣,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唐塔地宮中出土的金花銀香寶子上,就飾有描繪靈蛇向隋侯贈寶珠的生動畫面。

蛇,在中國古代也被視為豐收或子孫繁衍的象征物,特別是在西南或南方地區的古代文化中,常見以蛇為母題的文物。年代最早的是相當於商代晚期古蜀人遺址出土的圓雕石蛇,在四川省成都金沙遺址至少發現過4件,石蛇頭三角形,圓目張口,口唇涂成朱紅色,身軀呈“S”形蟠曲,被認為是用於祭祀或與原始宗教有關的道具。南方地區的青銅器,也常飾有蛇紋,例如廣西恭城出土的春秋時期的青銅尊上就有生動的雙蛇斗蛙連續圖案。稍遲一些生活在西南的古代民族更常以蛇為豐收或大地的象征物,例如雲南省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發掘的古代滇人的墓葬中,經常出土以蛇造型的文物。有以蛇頭作銎的青銅鏟,也有以蛇體作柄的青銅劍,柄首是張口的蛇頭,形態極為生動。至於大量出土的以鳥獸人物為題材的青銅扣飾上,更是多飾有糾纏蟠曲的長蛇。一些表現祭祀、祈年等場景的青銅儲貝器蓋上的立體群雕中,也少不了蛇的身影。特別是在一座滇王的墳墓中,出土了西漢中央頒賜的黃金印,印文為“滇王之印”,印上的印紐也鑄成一條蟠曲的金蛇,成為滇王高貴身份和權威的象征。

中國古代的神話中,蛇與神人也有密切的聯系。在《山海經》中,《海內西經》、《海外西經》、《大荒西經》等篇都有關於神人戴蛇、珥蛇、踐蛇的記述。在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的圖像中,伏羲和女媧的神像都是被描繪成人體蛇軀蛇尾的形貌,或雙手捧著太陽和月亮(也有人認為他們是日神和月神),或手中分別執著規和矩,下體的蛇軀和蛇尾有時也畫成龍軀和龍尾。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的唐代絹畫中,群星圍繞中的伏羲和女媧的蛇軀和蛇尾,更是親密無間地交纏在一起,顯示出神異的藝術造型,更寓有對后世子孫繁衍的期望。

漢畫中伏羲和女媧或作蛇軀或作龍軀,或許表明中國古代常常視龍蛇為一體,也有時以蛇為象征帝王的神物。傳說漢高祖劉邦在秦末為亭長時,曾行經豐西大澤中,路遇大蛇擋路,乃拔劍斬殺大蛇。隨后有人看到有一老嫗對蛇悲哭,她說大蛇是白帝子,剛被路過的赤帝子殺害,說完后老嫗就不見了。西漢時流行的上述傳說,為漢高祖劉邦奪取政權涂上了神異的色彩,同時說明當時人們習慣用蛇象征帝王。

有些古代傳說中,也將蛇視為著名將領的化身。例如《晉書》中就記有西晉滅東吳的名將杜預,在荊州時因酒醉化為大蛇的神異傳聞,用這個故事說明杜預有超人之處。到了后代,人們不再以蛇象征帝王,而專以龍為帝王象征,明清時更是如此。

在以蛇為主要圖像的古代文物中,常見的還有下述兩項:其一是代表北方的玄武,其形象是下龜上蛇交纏在一起,最遲在漢代,蛇龜交纏的玄武圖像,已與代表東方的青龍、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合稱“四神”,用以代表四方。后來在道教中,蛇龜相纏的玄武,又成為北方真武大帝的神將。今日武當還保存有明代鑄成的玄武銅像。其二是十二時(十二辰)中代表巳時的動物為蛇,在隋唐時期的十二辰陶俑中,常把它塑造成蛇首人身的形貌。

古代傳奇中,還多有蛇精化人的故事,所化人形或男或女,《續搜神記》所述太元士人嫁女故事中蛇精為男,《博異志》所述唐代李黃故事中蛇精則化為美女,但都以悲慘的結局收場。隻有流傳民間的白娘子的傳說,為人留下一則關於忠貞愛情的動人故事,長久為中國老百姓所喜愛,不斷被編成戲劇、電影、舞蹈演出,繪制成年畫、皮影等,至今仍帶給人以美的享受。

下一頁
(責編:萬鵬、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