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提升有賴“文化軟件”變硬
當中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重塑中國國家文化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已不容置疑地提到我們的議事日程。國家文化形象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集中體現,折射了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和精神風貌,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學習能力和文化創造力。
我們從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著手做上海國際藝術節,這其實就是一項塑造中國國際文化形象的工程。20年前的上海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記得當時我參與第一次引進美國費城交響樂團來滬演出,走遍上海竟無一個劇院或音樂廳可以容納費城交響樂團,最終隻能找到萬體館,在萬體館裡搭了一個音罩,勉強促成這一世界一流名團來滬演出。這就是差距!試想一下,長期處於與世界精粹文化隔膜的狀態下,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發展城市的文化建設,開拓城市的文化消費?
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上海陸續有了與其地位相稱的大劇院、博物館、音樂廳、圖書館……文化生存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與變化,有了這些文化地標性建筑,上海開始筑巢引鳳,然而營造文化軟環境比建設文化硬環境更為艱巨。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環境,地標性文化設施也會成為聾子的耳朵。例如上海周邊某市一個大劇院曾引進匈牙利布達佩斯芭蕾舞團的《斯巴達克斯》一劇,盡管劇目質量不錯,但公開售票三天,僅售出十張票,使劇場經理進退維谷。
所以大劇院的建造相對還比較容易,而大劇院建造起來后你必須回答一個問題:誰來演?誰來看?這比建造一座劇院要難得多。我們請捷克愛樂樂團來藝術節演出,這是位列世界前十名的交響樂團。他們來上海演出兩場就匆匆而歸,同樣是這支樂團,他們在日本可以連演一個半月,巡演多個城市,欲罷不能。這就是差距!這種差距不是一日能夠抹平的。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前不久在所作的文化報告中說,考察文化有三重入口:1、文化保護﹔2、學術研究﹔3、百姓認同。他認為前兩點都尚可以,最讓人揪心與不安的是第三點,這是考量本民族本國度自身文化強盛與否的表現。所以,我認為加強文化軟件建設要著眼三個目標:一是個體的目標﹔二是社會的目標﹔三是世界的目標。
個體的目標,就是要培養懂得美、欣賞美、文明禮貌、高雅寬容的大眾。對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要培養具備國際文化視野和鑒賞品位,有自覺文化追求和文化消費習慣的市民。我認為培養觀眾,培養文化環境,培養文化消費習慣,是構成文化軟件建設的主要環節,也是一個城市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最終體現。
社會目標就是要培養能產生美、集納美的環境。對上海這座城市來講,就是要不斷有世界各國與全國各地優秀藝術的展示,以此來催逼上海原創作品的問世以及本地藝術產量與質量的提升,使上海始終處於生生不息的文化生態環境之中。我在任國際藝術節總裁時就努力遵循這樣的目標,如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生命的誘惑》,蒙特卡羅芭蕾舞團《男人眼中女人舞》,阿根廷音樂舞劇《探戈女郎》,法國多媒體喜歌劇《游俠騎士》,澳大利亞現代芭蕾《鋼琴別戀》,加拿大多媒體話劇《震顫》幾乎都在世界舞台上剛嶄露頭角,立馬被藝術節引進,有的甚至是在上海藝術節上全球首演的。這些演出使上海這座城市充滿欣喜與期待,充滿藝術的魅力與張力,充滿吸納力與感染力,也使上海地標性文化建筑有了靈魂有了血肉有了精神。
世界目標就是要讓中華文化與世界平等交流平等對話。要扭轉巨大的文化貿易逆差,在虛懷若谷地接納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的同時,讓中華文化大踏步地走出去。面向世界,我們的文化需要三樣東西:品牌、人物、產業鏈。我們需要制造和積澱響亮的文化品牌,培養和推出有國際影響的文化代表性人物,建立和形成涵蓋創意到終端乃至衍生網絡的文化產業鏈。
未來中國文化如不能登臨世界文化峰巒,中國就不能躋身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我們這輩人也就圓不了現代化強國之夢。亞當斯1931年曾如是說:“如果要讓美國夢成真並長伴我們,那麼這件事歸根到底將取決於人民自己。”我認為,這句話對我們同樣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