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環保生產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一是優化區域發展布局。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劃的要求,以生態功能區劃為基礎,通過規劃環評、重點行業專項環評和工業園區區域環評,明確主體功能區的發展定位和方向,合理確定發展方式和發展規模,細化環境分類管理。積極推進政策環評、戰略環評,在城市規劃、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產業結構調整、土地開發建設等重大決策過程中,優先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充分評估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科學合理提高行業准入門檻,強化節能、環保、土地、安全等指標約束,嚴控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著力構建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的產業空間布局體系。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積極推進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資源、能源和廢棄物的合理有效利用。大力培育和發展符合國家產業導向、市場前景廣闊、可持續發展優勢明顯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節能與環保、醫藥、海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推廣清潔能源與清潔生產。在重點城市開展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試點。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加快形成節約環保的技術和生產體系,努力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良性循環。在抓好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的基礎上,加快建設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和再生資源基地,完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延伸產業鏈,實現資源、能源和廢棄物的合理有效利用。三是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廣“種、養、加”相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積極推進糧食、蔬菜、棉麻、畜禽產品、水產品、果產品以及茶葉、油料等重點農產品種養殖的生態化、高效化轉型,實現大農業內部的產業對接。大力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和實用技術,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和產業化。積極推行農業規范標准化生產,有效控制農業化學品使用,建立一批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形成結構合理化、技術和產品標准化、生產環境生態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的生態高效農業體系。四是用生態理念指導服務業發展。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加快建設一批生態旅游景區。發揮各地山水、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等旅游資源優勢,拓展旅游產品生態內涵和外延,有效整合各類資源,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民族風情文化體驗游、紅色旅游、歷史文化旅游、康療養生和農業休閑旅游等生態旅游產品。在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前提下,規劃建設一批重點生態旅游區和休閑度假區。加強生態旅游品牌、整體形象的系統宣傳,使生態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和對外開放形象產業。五是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擴大環保產業市場需求。鼓勵多渠道建立環保產業發展基金,拓寬環保產業發展融資渠道。實施環保先進適用技術研發應用、重大環保技術裝備及產品產業化示范工程。著重發展環保設施社會化運營、環境咨詢、環境監理、工程技術設計、認証評估等環境服務業。鼓勵使用環境標志、環保認証和綠色印刷產品。開展污染減排技術攻關,實施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等科技重大專項。制定環保產業國家統計標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