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黃枬森:哲學之路即人生之路
王蓓
2013年01月28日08:52   來源:新聞中心特約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在黃枬森教授90歲生日時,由他領銜的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成立,《黃枬森文集》首發,他也被稱為“中國哲學界一面旗幟”。這不僅是一份厚禮,更是黃先生多年的心血結晶。他和他的學術團隊進行的主要哲學創新,即以辯証唯物主義哲學世界觀為一條紅線,實現辯証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一體化,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好地熔為一塊整鋼,更好地體現“創新哲學,改變世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精神實質。

  哲學的科學化是黃先生終其一生的理想,也是他奮斗了一生的事業,可以說他的一生都與哲學緊密相連,哲學之路就是他的人生之路。在哲學的精神家園裡,有著他的滿足與不滿足:精神上的富足讓他感到滿足,而學海無涯同時讓他感到無法滿足。回顧過去,堅持“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黃先生在這條人生路、哲學路上,也曾經歷低谷,但曲折沒有打倒他,反而讓他更加執著於對理想的追求。正如黃先生所言:“我不在乎人們說我‘左’還是‘右’,我隻堅持我所追求的真理。”

哲學之路的前奏

  黃枬森與哲學結緣的命運,在少年時便現端倪。

  自明代起便享有“才子之鄉”美譽的四川省富順縣,是黃枬森的故鄉。1921年,黃枬森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黃文杰是清末最后一批秀才之一,書畫文章頗有名氣,以任教私塾為主業,兼做小吏,還是鎮上的一位儒醫。

  在父親的安排下,黃枬森五六歲便開始讀私塾,一讀便是五六年。其間,在老師及父親的指導下,飽覽群書。到了10歲,他的文學修養已經頗深,曾以親身經歷寫了一首五言古詩,描寫幾百隻船出行的壯觀景象以及沿途風光,令其父大加贊賞,認為如果在前朝,能作出此等水平的詩文,已經可以考上秀才了。

  1936年春,黃枬森讀了兩年高小后,父親被邀請到大山鋪鄉當私塾老師。黃枬森也隨父親一起去了。在這個特別的私塾裡,學生的年齡和水平都比較高,先生教學生讀古文,做文章。雖然黃枬森在這裡隻讀了一年半,但這段經歷對他影響很大,他開始用哲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雖然黃枬森自認那時不知哲學為何物,但這種訓練培養了他對哲學的興趣。

  這種興趣在他的高中時代變得更為濃烈。

  哲學就是要探索宇宙的奧秘。宇宙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規律如何?這就是世界觀。哲學還要探索人生的奧秘。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何生活才算有意義?這就是人生觀。高中時代的黃枬森便開始思考這些哲學的基本問題,並且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想要搞清楚這些問題。慢慢地,哲學成了他的研究志向。

  高中時代,黃枬森還研讀了一些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如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潘梓年的《邏輯學與邏輯術》,以及一些蘇聯哲學家的著作,開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了一定的興趣。黃枬森從艾思奇、潘梓年等先生的著述中,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哲學與自然科學雖分屬文、理兩個天地,但二者關系其實非常密切,不懂自然科學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哲學。研究“新哲學”不能沒有物理學的基礎。

  黃枬森的興趣正是在“新哲學”方面,在他看來,哲學可以自修,但作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特別是有基礎地位的物理學,靠自己啃書本就不行了。因此,高中時期的黃枬森對物理學非常重視,他用勤奮、刻苦克服了動手能力不足的缺點,加之讀小學時打下了一定的理科基礎,他取得了所就讀的蜀光中學的物理競賽第一名。1942年,黃枬森考取了有亞洲第一美譽的西南聯大物理系。

  進入大學后,黃枬森很努力,但成績中等。他不喜歡實驗和繁瑣的數據。他意識到自己的強項不在實踐而在理論研究。他想,學習物理本不是他的終極目標,是想為將來學習哲學打下自然科學基礎,不如干脆及早改學哲學。大學二年級,他便轉到哲學系學習。

  雖然沒能按照原先的設計先讀完物理學再轉讀哲學,但在物理系這一年,可以說是黃枬森通往哲學之路的前奏。他學到了“手腦並用”、“系統思維”、“全局把握”等理科研究技巧。他曾回顧說:“我在物理系學習了一年……從實驗中得到了科學的鍛煉。我經常在反思,我至今堅持不渝地走哲學科學化的道路,恐怕同我受過一年的物理學訓練有一定關系。”

  從那時起,黃枬森的哲學夢想正式揚帆啟航了。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 相關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