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黃枬森:哲學之路即人生之路
王蓓
2013年01月28日08:52   來源:新聞中心特約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致力於哲學科學化

  如果說從在哲學系開始讀書到1978年是黃枬森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工作的第一個階段,那麼另一個階段當數改革開放后的這30年。1978年,全國展開了真理標准大討論后,大環境寬鬆了。在這30年裡,他真正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了比較深入系統的研究,並對馬列的哲學思想有所發揮,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按照哲學科學化的道路和“哲學是科學”的中心思想,他將自己的研究工作逐步細化,落到實處。他曾把自己一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工作綜合起來,從四個方面進行了總結: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人學和文化學。

  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先行者和建設者,黃枬森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門科學,其思想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提出來的,必定會受到某些限制,從而有需要發展、修正或者豐富的地方,應該有一門科學叫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來理清這些思想的發展,來評價歷史上提出來的哲學思想的功過是非。他不僅發表了一些有分量的文章、提出了很多有見地的觀點,還與庄福齡、林利任主編,歷時13年完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史》8卷,它不僅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之最,而且是世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著作之冠,更是中國和世界學術界最系統、最全面地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巨作。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方面的學術成果和他提出的研究原則與方法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前蘇聯《共產黨人》雜志在評價中國哲學界的成就時這樣寫道:“通過黃枬森教授和其他一些人的努力,實際上在中國學界形成了一個探索列寧辯証法思想的完整學派。”

  他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方面亦有所成就。之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在經典作家那裡都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而黃枬森則有自己的看法:一是對原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他認為應抱一種堅持和發展的態度,既要肯定它的科學性,也要認識到它的局限性。二是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由世界觀、歷史觀、人學、認識論、價值論、方法論六部分組成,辯証唯物主義是其總稱。三是認為哲學范疇的展開應該從抽象逐漸走向具體,整個體系應按照這個原則來安排。

  黃枬森還是中國人學研究的開拓者。黃枬森在67歲以后,嘔心瀝血10余年,和同事們一起,從零開始在中國創建起了馬克思主義人學學科。從最初的“人性、異化和人道主義”大討論到相對獨立的人學學科建設,從有關人和人性的核心范疇界定到人本身的基本理論研究,從對主體性及其原則的科學論說到人學基本框架的嚴密設計,他都傾注了極大的研究熱情。隨著中國人學研究經歷從無到有,到興盛的發展歷程,黃枬森教授的人學思想也在長年累月的孕育、積累中逐步走向系統化。他不僅是人學研究的開拓者,而且在中國人學界樹立了辯証的唯物主義的旗幟。

  黃枬森還十分關注國際的文明沖突論、文化帝國主義論、國內的文化熱、現代新儒學研究及市場經濟與人文精神的討論,他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進行了長時間的深入研究,《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研究》是黃枬森及其同事們的一項有意義的科研成果。黃枬森對文化問題進行了多方面、全方位的思考,以科學態度來研究、討論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理論,這種思考處處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証法思想,體現出科學、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方法。

  不過,總體上來說,黃枬森認為,他並沒有所謂的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門科學,它和任何科學一樣,是集體的事業,是全人類的事業。

師表育后人

  2006年時,黃枬森的女兒黃萱說:“我父親10年來每天工作三四個小時,有學術會議邀請,他從不推托。有時我勸他,這麼大年紀了,有些小規模的學術會就不要去了,可他卻說,就是這樣的小型學術會上,大家發言最自由,最容易產生新思想,參加這樣的討論才能學到東西,一定要去。”

  他的學生、北大哲學系教授王東曾形容85歲的黃先生為“小學生”。他說:“先生每天勤奮學習,總是能發現新問題。”

  進入21世紀,黃枬森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創新之道”,在撰寫文章與學者們交流討論的基礎上,用10年時間,主持完成了由全國哲學界48位專家共同研究的國家重點課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研究》。

  對於創新,黃枬森有他自己的看法。21世紀中國哲學發展的主導方向既不是自由主義全盤西化論,也不是保守主義儒學復舊論,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綜合創新論。

  為什麼黃先生至今仍在學術上具有創新能力?他的學生、北大哲學系教授陳志尚這樣解釋:因為他是個“無私者”,他的頭腦從不被名利、得失牽絆,情緒輕鬆,身心健康,思維靈敏清晰。“這就是所謂‘無私者無畏’,無畏者才敢於突破、敢於創新。”

  因為黃枬森在學術問題上,最樂於與人討論,毫不隱晦自己的觀點,但又堅持對事不對人,在生活中與不同學派的學者相處融洽,大家稱黃枬森為“三寬先生”,即“治學寬廣,待人寬厚,脾氣寬和”。

  凡是黃枬森領導下的學會,在他的感召下,成員總是相處和諧,從不會出現“文人相輕”的情況。陳志尚舉例說,當年編寫《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八卷本時,黃枬森任第一主編,帶領全國50多位學者工作。這些學者分屬不同學派,觀點多有沖突,且都是國內一流專家,讓他們默契配合不是容易的事情。黃枬森平等待人,學者們心悅誠服,在他的領導下團結協作,歷經3個“五年計劃”,終於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順利編寫完成,獲得了“五個一工程獎”。黃枬森雖是全書第一主編,卻堅持與大家平分稿費,絕不多拿一分錢。

  黃枬森的治學精神也令人感佩。他堅持從來不講自己不懂的,講出來的一定都是自己想清楚的問題。有些問題談不了就不談,絕對不會亂談。他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一定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追風,不趕時髦,特別不要抱著功利主義的心態去學習、生活和工作。作研究時要講求‘理論良心’,實事求是,不耍花腔,不搞花架子,不嘩眾取寵,更不能作假,不能剽竊。”黃先生自豪地說,他這一生在學術上從未作假,並一直這樣要求著自己的學生。

  黃枬森的為師之道也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聽黃教授講課是一種享受”是北大學生對黃枬森講課的評價。他講課的最大特點,就是能把玄秘深奧、枯燥乏味的哲學講得通俗、生動、朴實,有如閱讀一本常識書,總能吸引各色各樣的學生與聽眾。他認為,最應該向學生傳授的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科學的思維方法、嚴謹的治學態度、大膽的創新精神、正確的人生追求。所以,黃枬森對他的學生雖不嚴厲,卻要求很高。他告訴學生,要出高水平的東西,就一定要敢於從根本上突破和超越。

  黃枬森不僅對他自己的學生照顧有加,有不相識的年輕學子向他求教,他也都耐心解答。一次,兩個學生到黃枬森家裡請教問題,盡管他們並不是哲學系的學生,黃枬森還是和他們熱情地聊了近兩個小時。社會上一些愛好哲學的退休老人也常找上門來與黃枬森“爭辯”問題,黃枬森總是耐心地聽他們講完,再闡述自己的觀點。女兒黃萱擔心黃枬森的身體受不了,說“上門討論的人你要是不能拒絕,我來幫你拒絕”,可黃枬森堅決不同意。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師精神,學人典范”,黃枬森80歲生日那天,中央編譯局副秘書長楊金海代表黃枬森所有已畢業的博士生送上了這個條幅,表達了學生們對黃枬森崇高師德的感懷和敬仰。

  原北大黨委副書記楊河評價黃先生是北大的師德楷模。楊河說:“在他的身上,體現著一種特殊的人格魅力。這種人格魅力既有中國傳統關於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理念的歷史積澱,也有今天我們所提倡的教書育人、求真務實、淡泊名利、寬厚謙讓、甘為人梯的師德精神風范。”

  2011年11月29日,黃枬森剛剛過了90歲生日,雖然年歲已高,但哲學仍是他的生活重心,他仍然堅持寫作、研究、發表文章、參加會議。

  這不禁讓人想起黃先生曾於2000年應邀為《二十世紀北京大學著名學者手跡》題詞:

  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干戈止息,四海弟兄。

  安居敬業,其樂融融,綠色大地,郁郁蔥蔥。

  科技發達,人壽年豐,精神高尚,禮讓成風。

  言為心聲。這是人類的千年憧憬,也是黃枬森的理想與追求。

  黃枬森簡介:四川富順人,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博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人學會名譽會長,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一面旗幟,在列寧的思想研究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人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等研究領域均卓有貢獻。

  1921年,生於四川省富順縣﹔

  1942年,進入西南聯大物理系學習﹔

  1943年,轉入西南聯大哲學系學習﹔

  1947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

  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畢業進入哲學系讀研究生﹔

  1950年起,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資深教授﹔

  1981年至1987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1981年始任博士生導師﹔

  1981年至1996年,任一、二、三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召集人﹔

  1983年至2000年,任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議組成員、召集人﹔

  1991年起,任北京大學人學研究中心主任﹔

  1998年起,任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1年起,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1月24日20時35分在北京逝世。

  曾任中國馬哲史學會會長、中國人學學會會長、中國恩格斯學會會長、北京市社科聯副主席。

  曾任中國馬哲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人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恩格斯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顧問、北京市哲學會名譽會長。

      來源:北大新聞網

(責編:秦華、趙晶)

相關專題
· 相關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