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中國青年報一封讀者來信《人生的路怎麼越走越窄?》引發了全國大討論。2013年1月,哈爾濱7名研究生為獲得“事業編制”而走上清掃保潔工作一線,再次成為輿論焦點。當今的中國大學生如此熱衷“編制”透視出什麼?
死磕“編制”獨木橋
2013年初,全國不少省區市的首輪大學生招聘中,擁有事業單位“編制”的環衛工、城管、講解員等基層崗位均引來眾多想棲身於此的“鳳凰”。哈爾濱3000名大學生爭相應聘“事業編制”的環衛工作崗位,被不少輿論認為是“沒出息”:一個“編制”就把職業理想收買了?
其實,讓大學生激烈競爭的不是環衛工作崗位,而是一份穩定的社會保障。“有的人死磕‘編制內’,連考好幾年,原因有很多。待遇好、福利高、雖然工作比較瑣碎枯燥,但很穩定,業余時間有保障,退休養老不用愁……”上海中醫藥大學藥學專業大四學生施燕飛說,面對這樣的誘惑,很多人都會動心。
相形之下,“編制外”的就業也同樣不易。自主創業難、外企競爭累,收入不會旱澇保收,丈母娘都會看不起。清華大學金融專業研究生朱麗丹說:“我之前在外企做過,每天加班很晚,根本沒有個人生活。也想過自主創業,但國內還沒有良好的創業環境,錯過了黃金就業期很可能一輩子淪落。”
同時,很多畢業生也承認,在大學裡沒能掌握多少創造力、實踐力和開拓精神。職業理想誰都有過,但現實情況是能找到一份工作已經很不錯了。扎堆應聘“編制內”,也是身不由己求出路。
一些曾“碰壁”的“過來人”傳遞給畢業生這樣的信號:體制外再“牛”的人,也不如體制內人員穩妥。同濟大學工業工程專業大四學生黃澍君說:“很多家長都用一輩子的坎坷,証明了‘編制內’的優越,這是我們無法忽視的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