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張立文:倫理危機與人類未來
張立文
2013年01月15日13:53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世界萬物的原理,充滿著矛盾沖突。當今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生態的脆弱性與人類消費的瘋狂性、欲望的無限性,使人與自然之間、國與國之間面臨嚴重的沖突,環境污染、爭地奪資、疾病肆虐、臭氧空洞、氣候變暖、物種加速消失、自然災害加劇,生態危機威脅著每個人的生命存在;社會資源的有限性及其分配不均性,社會制度的差異性及其發展的多樣性,宗教信仰的特殊性及其價值觀念的差異性,社會強勢與弱勢群體的不和諧性,單極與多極世界的不協調性,冷戰時二元對抗思維蛻變為民族性、宗教性、區域性戰爭和動亂,人道主義災難加劇;恐怖活動猖獗,販毒吸毒、謀財害命、假冒偽劣,危害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社會腐敗、錢權交易、賄賂公行、金融危機、貪污盜竊,威脅著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以及國際社會的和平發展。

由於個人功利要求的不合理性、滿足功利要求資源和手段的有限性、功利成果享有的不公平性,當個人欲望無限性與社會公共利益的規范性發生沖突時,便加劇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矛盾,便出現寡廉鮮恥、重利輕義、作偽造假、道德失落、行為失范、人性泯滅、人情淡薄,倫理道德危機越來越嚴重。

凡此種種,都與人的榮辱觀、是非觀、善惡觀、廉恥觀等價值觀相關,而廉恥觀又蘊涵著榮辱觀、是非觀與善惡觀、道德觀。從廉恥觀而言,當前反腐倡廉具有重要價值與現實意義,它關系民族的治亂興衰、國家的生死存亡、個人的身家性命,無論是政治界、經濟界、文化界、軍事界,還是教育界、科技界、學術界,都應引起高度重視,一點也馬虎不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身負振興民族、建設國家、發展社會的重任,應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這是一身正氣、廉潔奉公、不貪不淫、不移不屈的精神。

加強倫理道德權威

人類要加強自然生態道德文明、社會人文道德文明、人際倫理道德文明、心靈精神道德文明、文明間價值道德文明建設

倫理道德終極宗旨和目標,便是和合。人一旦被拋入這個世界,人的生命就與衣、食、住、行的自然生態環境發生互相交往活動與沖突;與社會結構的經濟、政治、文化、制度、軍事、法律等領域的物質、信息、能量的互動中發生沖突;與他人集團因各種需要、利益、權力的佔有分配關系發生沖突;人的心靈、文明間也會發生各種性質、形式復雜的沖突。沖突是有序的打破、平衡的失衡、和諧的失和、合作的破壞、協調的失控,導致社會動亂、人際斗爭、心靈郁悶、文明緊張。這就需要尋找人的安身立命、人性大愛、心靈淨土、文明樂園,以獲得人的生命存在與自然生態、社會、人際、心靈、文明間和平合作,以求得沖突的化解。

倫理的“倫”的本意是輩、類的意思,“理”是條理、道理。倫理是指人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間道德規范關系的原理的和合。道的初義是人所走的道路,引申為道理、原則,“德”甲骨文表示循道路行走而前視,后引申為直心。道德就是協調、和諧倫理所蘊涵的五種道德規范關系沖突、融合而和合的原則的總和。人類要加強自然生態道德文明、社會人文道德文明、人際倫理道德文明、心靈精神道德文明、文明間價值道德文明建設。

人類未來的倫理道德責任和前景,需智能創新和貫徹實踐的有:

生態倫理道德。高科技突飛猛進,人類活動超越了陸地,下海洋地殼,上九天攬月,構成全球性、太空性的生態沖突和危機。天地人之間這種全方位的倫理道德互動交往關系,應按照這種和合原理:天地人內外不二的公正原理,這是天人交泰的道德基礎和倫理前提;物我一體的無私原理,這是人類與天地萬物生態利貞的道德之當然和倫理之所當然;責利圓融的平等原理,天地人互相尊重地互滲、互補、互利、互惠,以實踐天地人平等交合。如此,一是必須智能創新地實現“道法自然”原則,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是愛心和同情心,是人與自然生態友好和諧相處的動力;儉是含藏培蓄,不肆為、不奢靡,尊重自然資源;不敢為天下先的謙遜禮讓,人類對自然生態也要講求文明。二是“天地合德”原則。人類與自然天地、日月、四時等屈伸往來高度地和諧、有序、平衡,這是人類與自然生態並育而不相害,並行而不相悖,互相日新其德,生生不息。三是至神盡性原則。人道與天道、地道的和合,這是天地人的本性,“天地萬物本吾一體。”人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所以天人合一。至誠真實無妄的本然之性,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就可以贊天地的化育,可以與天地相參。此三原則體現了和合生存世界的道德價值。生態倫理道德人文化成,天人同倫,物我同樂。

社會倫理道德。全面實現人類生存世界的人與自然生態的倫理道德的和合,必須同時實現人類意義世界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合,並在價值規范上規矩(尺度、標准)一致,人類才是一個倫理道德自覺、自尊、自律的和合體,才能在公正、無私、平等地與自然生態進行和合化的道德交往,才能在自然、和德、誠明生態倫理原則下,呈現人類與自然生態的融突和合。

倫理道德滲透社會的各個領域,人是社會的分子,人與人構成社會結構。其間的沖突基本上是利益與需要的沖突。利益與需要又是分層次的,如生命、個體、群體、民族、世界、宇宙的利益與需要是不同的。協調、平衡、和諧這六個層次不同的利益與需要,要遵照:一是社會正義規則。這是指一種公正的道理和價值取向。荀子認為崇尚財富和功利而不講正義,是低俗的人。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是以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為最高理想,以正義的合理性為基本視角,是一種義務論的倫理。羅納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是以權利為基礎建構正義論。邁克爾·瓦爾策(Michale Walzer)以共同理解的社會意義為基礎的正義論,其關鍵是社會的善和利益分配;二是社會公平規則。它是衡量社會發展在滿足人的基本權利和需求,以及實現人的和立、和達所達到的水平。在當代是人的經濟狀況、政治地位、人格尊嚴以及生存、教育、發展權的公平,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勞動、分配等參與、運用、享受的公平;三是社會中庸規則。社會的正義、公平規則在貫徹實施過程中,要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不偏向、不偏私,不倚仗、不執著,允執厥中,中是天下的正道;不過頭、不發燒,庸是天下的定理,是一種度和標准。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社會正義、公平規則;四是社會仁愛規則,社會正義、公平、中庸規則的運行機制,除有賴外在的法律、禮制的維護、協調、保障外,還需要內在的仁愛之心的恕道的外推及人及物。每一個人、家庭、民族、種族、國家、社會、人類,要自我生存、發展、實現、完善,就需要滿足兩個條件:自己的自主性充分發揮,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又要自我反省,約束沖動,做到自由與自律的融突和合。主體的依他性系統要明確,既要依靠他人,又要博施濟眾,做到依他與利他的融突和合。

心靈倫理道德。生態倫理道德、社會倫理道德的各種原理、規則,最終都歸宗於心靈倫理道德主體,經此主體的自我運用、約束機制,轉心靈為生態和社會倫理道德。道德是以規范原則、理想的方式指導人的動機與行為的實踐精神活動。心靈倫理道德活動,一般是指知、情、意活動。倫理道德認知活動是指人對倫理道德對象的觀念把握,即對於倫理道德對象的刺激發生心靈感應,經整理、綜合而產生新知的過程。它將對象道德化,使之納入善與惡、正當與不正當、應該與不應該的框架,並以理想為依據的價值取向。倫理道德情感活動是人對內在需要、動機和外在行為、狀態的價值性情感體認機制,並以好惡、喜怒、愛憎等形式表現自己。倫理道德意志活動是指人為了履行倫理道德義務而進行的確定目標、支配和調節自己行為的活動。倫理道德意志的自主、自決、自律、自制的過程,即意志自我磨煉、修養、自省的過程。

人心靈的痛苦、郁悶、煩惱、孤獨、焦慮、憂愁,在倫理道德知、情、意實踐精神活動得以協調、和諧。心靈倫理道德認知活動的主客統一規則、實踐規則、價值規則;情感活動的中和規則、仁慈規則、善惡規則;意志活動的自主規則、自律規則、自尊規則,是完善心靈倫理道德的真、善、美的諸規則。

加強倫理道德的權威性,營造人類未來優美的倫理道德社會、文化、傳播、學術氛圍,弘揚中華傳統“禮儀之邦”文明現象,提升炎黃子孫的倫理道德節操、德性品格,誠信禮讓、廉潔奉公的精神。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人民論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