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姚桓:論科學發展觀對執政黨理論的貢獻
——十八大精神解讀之一
2013年01月04日09:56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三、科學發展觀強調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發展的 基本 要求,構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建設布局,為黨確立了正確的執政方略

執政方略是黨為實現執政目的所選擇的一種關系全局的大政方針和戰略策略。改革開放以來,黨提出的“依法治國”、“三步走”、“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等都是對執政方略的表述。由於執政黨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所以發展方式自然構成執政方略的重要內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是在總結經驗基礎上對發展規律的闡述。全面,即首先把物的發展和人的發展統一起來,防止在發展中見物不見人。判斷社會發展的標准,應當是物的標准和人的標准的統一,而后者更為重要。因為社會由人構成,人的發展是判斷整個社會發展的核心標准,更能體現社會發展的深層本質。全面,還要把發展看成多維的、 綜合的,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全面進步的過程,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相統一的過程,協調,是使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可持續,就是要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保証發展的 連續性和 后勁。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 貫徹科學發展觀的 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 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 良好的 文明發展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大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第一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世界影響。從生產方式層面看,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歷史上,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在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造成了能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的破壞,引發了人們對增長是否有極限的疑慮。正如印度政治家甘地所說,地球提供的資源足夠養活人類,但滿足不了人的貪婪。生態文明是對工業文明反思和揚棄的結果,是對工業文明的補充和完善,其要旨是依靠科技創新,改變傳統的“攫取、生產、廢棄”的線形生產方式,採取低消耗、低污染的循環生產,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社會制度的層面看,工業文明對生態的過度破壞是與資本主義聯系在一起的,資本主義既造成對人的奴役,也不可避免地導致對自然的掠奪,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隻有先進的社會主義才能自覺擔負起改善與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的責任。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社會主義中國完成這個任務,極其重要又特別艱巨。現階段中國面臨發展的巨大壓力,又要承擔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艱巨任務,二者能否兼顧?科學發展觀的智慧就在於沖破了非此即彼的 簡單化思維模式,用可持續發展的新概念把發展和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統一起來。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轉變發展方式,實行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同時轉變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消費觀念,為 子孫后代創造良好的生存發展環境,決不能竭澤而漁,為眼前利益犧牲長遠利益。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 目標包括:“資源節約型和 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還具體明確地提出了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建立資源環境利用體系,降低能源消耗和 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 森林覆蓋率、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改善人居環境等任務。這種既著眼於人民的現實利益,又對子孫后代負責的發展方式,能夠保証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進一步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方略的正確性、先進性。

(責編:趙晶、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姚桓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