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報告提出了倍受國際國內廣泛關注的重大命題,就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該命題寫進十八大報告,並且放到極為重要的位置,已經清楚表明中國的改革重心開始由經濟體制轉向政治體制,又由於政治體制改革帶有根本性,所以這是劃時代的。
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差異很大,經濟活動有獨立性、區域性、多重性,因此體制機制存在著很大的彈性,具有多重選擇性,這便決定了在某一區域、某一經濟體內展開試點,既可能又可行。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牽一發動全身,而且淺層的東西往往有深層矛盾牽扯,基層的活動往往受高層影響,實踐的問題往往歸結到理論,行之有效的做法往往受既有價值觀的制約。近年來不乏試水者,包括有幾個地方已經邁出了政體改革的步伐,結果都夭折了,基本上沒有產生值得推廣價值的經驗和成果,原因同樣在於此。這就是說,政治體制改革隻能是自上而下,隻能依靠充分理論准備和完整而又科學的頂層設計,此外還要有決策層的決心和勇氣,要有全黨全社會達成的共識。
報告不僅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命題,而且對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則都作了清晰的闡述。根本目的是“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換句話說,是為了改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保証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保証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基本原則是“不走僵化守舊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更進一步,報告對政治體制改革的路徑和重點也作了廓清。如加強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權與監督權;完善協商民主制度,特別是政治問題的協商及其協商制度化;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減政放權,優化體制機制,建設一個科學有效的服務型政府;保障權力、制衡權力,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等等。這就把全黨全社會高度關注的政治體制改革推向穩步、扎實、有效的健康軌道。
當然,理解和把握報告的精神實質,顯然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要把握更內在的精神脈動,隻有真切感知了精神脈動,才能做到以解放的思想、辯証的思維來看待這個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改革。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改革沒有成熟的經驗,因而沒有范式。雖然報告給我們標明了路徑和重點,這也是有起點沒終點的進行式,就如同經濟體制改革也是在改革過程中發現、豐富和修正,而不是一次定終身。所以,隻有真正把握了中國共產黨在政治體制改革上的精神脈動和價值取向,才敢言得其神和魂。這裡,有幾個思想性的內容需要注意:第一,政治體制改革出現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報告中,意味著黨能夠順應時代變化,響應人民群眾的呼聲,是一種審時度勢下的主動行為,不是權宜之計,更非口號;第二,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根本著眼點在於提升黨的執政活力和能力,終極評價是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第三,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充分觀照文化和社會基礎,不會搞理想主義,避免借鑒過程中出現嚴重的水土不服,也就是著眼承受力和適應性,因此不能否定自己既有道路和成就,套用別人的制度;第四,有改革的基本方向,但無定式、范式,一切在探索之中,這也是強調改革永不停滯、永不僵化,強調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意圖所在;第五,過去我們有效借鑒了他國他民族的文明成果,由此保証了30多年的改革成就,政治體制改革雖然不能照搬別人的制度,但並不意味著拒絕西方社會所創造的政治文明成果,這是我們黨的政治胸懷、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氣所在,也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成功經驗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