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推舉的第八難題:
維穩越維越不穩,如何創新社會管理,保持社會穩定
總得票率:73.56%
緊迫程度 3.55 復雜程度3.30 尖銳程度 3.28 關注程度 3.30
(最高值為5,最低值為1)
入選理由:當前,在社會轉型發展的歷史時期,和諧穩定也成為了一項社會根本事業。中國各級政府開始強調社會管理,並投入大量的資源,但是維穩過程中出現過分依賴暴力機器,來維持社會的“剛性”穩定的現象。這種“維穩”的手段缺少創新,不僅成本極高,而且顯現出越維越不穩的趨勢。有專家指出,對社會有效管理的基礎是基本的社會公平,沒有基本的社會公平,“維穩”是一項不可能的事業。
十八大報告: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証。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維穩越維越不穩,原因何在?如何走出這個怪圈?我國現在處於矛盾凸顯期,社會緊張度偏高,如果“剛性”維穩,勢必事倍功半,弄得不好,甚至如同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之“火’上再澆油,激化矛盾,就會出現越維越不穩的怪現象。當務之急,是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找到緩解社會緊張度的途徑。這種途徑有多種,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在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實現政府轉型,是走出“越維越不穩”的怪圈,使維穩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的一種正確選擇。
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務中實現管理理念創新
按照傳統思維,很容易把社會管理搞成“管控社會”,加強社會管理就是加強管控。要管控,就要對人群施以“區隔”,如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的區隔、城裡人與鄉下人的區隔、富人與窮人的區隔等。這種強化“管控性”和“區隔性”的所謂“加強社會管理”,根本無法做到“寓管理於服務之中”,更不可能舒緩社會緊張度,為實現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則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它強調的是服務性和公平性。一是堅持服務優先,先服務后管理,在服務中管理,而社會服務是拉近政府與群眾的距離、拉近不同人群之間的距離,增加親近感,增強團結度的重要紐帶;二是基本公共服務要均等化,均等化就是取消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人群之間的制度區隔和人為區隔,可以有效提高人們的公平感、認同感,降低社會緊張度。這樣,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即使不能根本化解,也可以降溫,甚至釜底抽薪。很顯然,通過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加強服務體系建設,就可以在社會建設的基礎上加強社會管理,這樣的社會管理是以社會功能的增強、社會自主能力、自律能力的增強為前提的,因為它是可能事半功倍的。
社會建設的加強和社會功能的增強,也為推動政府轉型提供了必要條件,使得政府有可能並且願意積極地去培育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主體,實現社會管理在主體結構方面的創新。
大力培育多元公共服務提供主體
社會組織有著與公眾聯系緊密、對公共需求反映靈敏的優勢,是基層政府轉讓公共服務直接提供職能的主要承接者。當前,鼓勵非營利組織和公益性社會企業自主發展是當務之急。
社會工作也是一個專業、社區服務也需要大批專業人才,正像醫院需要醫師、企業需要工程師一樣。最近幾年,各地加強了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達到8萬人,大專以上學歷比重超過80%,獲得社工職業水平証書的專業人才不少於4萬人,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專業化、職業化人才隊伍,建成一套體系完善、保障有力、運轉高效的體制機制。
目前,鳳毛麟角的社工專業人員,卻得不到應有的工作崗位,更沒有體面的待遇,到基層社區工作的專業社工,被看作無行政級別的等下之人,待遇極低,無法留人。
在大力促進公共服務專業化、規范化的同時,還要大力提倡和支持志願服務,形成龐大的志願服務隊伍,培育多元化的公共服務提供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