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景天魁:緩解社會緊張度的“維穩”新路
景天魁
2012年12月27日14:37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形成公共服務綜合提供模式

我國目前在公共服務提供方面,雖然總體上還處於資源不足的狀態,但對於東部地區,特別是一些財政能力較強、人均收入相對較高的城市,主要問題不是資源欠缺,而是資源閑置、配置不當、不能有效利用。許多寶貴資源被部門分割,無法共享;許多駐區單位服務設施高檔,但高牆禁錮,利用率極低;大量優質服務資源被落后的體制機制所限,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流失和浪費。

體制機制不順,資源無法整合,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最大難題。而解決這個問題,正是政府的責任,正是政府可以發揮獨特作用的用武之地,惟有政府才有能力協調各方,這是所謂“政府主導”的真諦。遺憾的是,有些問題的出現恰恰與政府有關。所以,政府能否解決公共服務的綜合提供問題,既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難點,也是政府轉型的關鍵。

一是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與提供公共服務有關的部門很多,各自為政、推諉扯皮的情形時有發生。即使各方都積極,如何配合也常生齟齬。目前社工由民政部門管,(青年)志願服務由共青團系統管,隻有配合得好,才能更好地發揮各自的作用。

二是同一服務內容之間的協調。按理說,社區養老服務應該主要針對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專業機構應該主要面向不能自理的老人,可現在,大量專業機構收住了完全自理的老人,不能自理的老人在家無人問津。另外,大批輕症患者涌到三甲醫院,全國各地患者涌向大城市醫院,竟然在我國成為常態。應該建立有效的需求疏導和資源優化配置體制,例如,有專業資質的養老服務管理中心、全科醫生制度、就醫行為引導體系等。

三是不同服務內容之間的配合與綜合提供。如養老與醫療服務就亟待綜合,越是老年人,對醫療服務的需求越大,可許多醫療機構不願意涉足養老領域;養老服務和兒童服務,本來相互親近,但往往難以有效對接。教育服務、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等,都有對接的必要和需求,但往往缺乏渠道和平台。

四是多元服務主體的協調和匹配。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區、社區與駐區單位、單位與社工人員、社工與志願者,是一些獨立的力量,既有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又有平等契約關系,應探索合作之道。一些地方借鑒香港和廣東的“社工+志願者”服務模式,實行社工義工聯動,社工人員、志願者、社區工作者通力合作,發揮綜合服務功能,取得有益經驗。江西省農村社會工作者對鎮村志願者站、志願者隊伍進行專業培訓,提高了他們的服務能力,受到群眾好評。

五是公共服務提供的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統籌和對接。鑒於我國國情,真正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一個長期的努力過程,而且,即使基本實現均等化了,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也有一個如何統籌和對接的問題。我國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的社區建設面臨“缺人才、缺項目、缺資源”的困難。為切實解決農村問題,應開展“社工駐村”工程,村庄配備專職社工收集整理問題個案,建立跟蹤檔案,通過切實解決受助個案的問題,排除農村不穩定因素。由政府提供社會工作實踐及管理培訓,將社區工作人員轉化為持有專業資格的社區社工,形成“義工學堂”,促進城鄉合作、沿海與內地合作、平原與山區合作。

總之,政府轉型不是權力減小,而是責任更大了;不是任務簡單了,而是對執政能力要求更高了——在提供公共服務特別是發展社區服務中,迫切要求政府增強綜合能力、協調能力、動員能力。一個地方的社區服務搞得好不好,是這個地方的政府職能轉變程度的最明顯的指標;綜合服務能力的增強,是政府轉型的最大收益和成功標志。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人民論壇》
· 景天魁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