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五位一體”的中國畫卷——全國政協委員眼中的2012

2012年12月26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文化呈現蓬勃生機

全國政協委員   趙麗宏

中國人對文化的看重,在過去的一年中讓世界的眼睛為之一亮

過去的一年,是中國文化事業呈現蓬勃生機的一年。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成為中國人將夢想和現實融為一體的具體目標。一年來,中國的大地上無數新的文化設施在崛起,無數文化盛事在衍生,劇院裡出演著各種形式的新劇目,書店裡陳列著數不清的新版書籍,電視屏幕上,天天有關於文化建設的報道、演講和論壇。文化下鄉,文化下廠,文化進社區,文化進家庭,文化正在成為中國老百姓關心的話題。

中國人對文化的看重,在過去的一年中讓世界的眼睛為之一亮。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決不僅僅是經濟的崛起,也應該是文化的復興。沒有文化的復興,經濟再發達,也難以站到世界民族之林的制高點上。

文化的概念很大,還是由小見大,說說文學。去年一年中,讓國人高興的文化事件,是作家莫言榮獲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對西方文學的翻譯、出版和推介,幾乎可以說不遺余力。但西方世界卻對中國的文學視若無見,或者說是不屑一顧。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基本不翻譯介紹中國的現當代文學。而中國在熱情地推廣外國文學的同時,卻無力將自己的文學向世界推廣。即便有一些翻譯成外文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在國外也沒有多少人注意。比起中國對西方文學藝術的介紹、接納和推廣的熱度、廣度和力度,西方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介紹和推廣,猶如溪流之於江河,池塘之於海洋。

莫言獲獎后,中國人對當代文學的興趣熱度大增。西方世界也第一次對中國的當代文學有如此高度的關注和重視。

其實,莫言還是那個莫言,中國當代文學還是那個中國當代文學,卻因為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全世界對中國的當代文學有了更大的興趣,或者說是刮目相看。這其實也証明了一個規律,要想讓世界重視中國的文化,非常關鍵的,是要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價值和魅力。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哲,曾以詩一般凝練優美而剛健有力的語言,道出了天地的奧秘和中國人的理想和情操,譬如《周易》中的兩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現代中國有一句時髦的話,叫做有作為才能有地位。我覺得中國的文化也是如此,中國的知識分子,尤其是文化工作者,應該自強不息,創造出屬於中國的獨特的美妙作品,讓世界欣賞甚至驚嘆。我們應該自信,中國人有這樣的才華和能力。

社會建設格局更加成型

全國政協常委   蔡達峰 

社會協同渠道拓寬,社會組織不斷增加,群眾自治的形式和能力日趨成熟

近十年來,社會建設受到了普遍的重視,黨和政府大力倡導和推動,公眾和社會組織積極性得到激發,呈現可喜的發展勢頭。回望2012年,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我國民生改善的力度持續加大,就業機會擴大,生活條件改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更加注重整體規劃,保障制度改革努力深化,保障水平普遍提高。社會建設的格局更加成型,各地政府根據自身實際,制訂專門的文件,設立了領導機構,建立了工作推進體系,服務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出現了不少創新性的舉措。社會協同渠道拓寬,社會組織不斷增加,群眾自治的形式和能力日趨成熟。

社會建設是龐大而復雜的任務系統,它與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互為因果。當下的中國社會,正處在深刻變化中,人口大規模流動和快速老齡化、城鄉和居民生活質量的較大差距、公共服務和管理領域的普遍問題、人群利益的逐步分化和多樣化、社會矛盾和事件的頻繁發生,這些都影響著公民生活感受的穩定性,對公共權力和資源的合理安排提出嚴峻挑戰,應急的或局部的政策措施已顯然不能適應持續發展的需要,頂層的戰略研究和全局規劃顯得尤為迫切。瞻望新的一年,我們期待著在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指引下,社會建設將得到更加扎實有序的推進。

首先,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民生投入更加充足和合理。要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必須依法建立科學而嚴謹的制度,規范民生開支的類目、標准和對象,統籌協調各種生活基本要求,梳理現有的各種政策和舉措,使民生保障有清晰的依據、便捷的程序、有序的改善,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可靠的基礎。

其次,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設更加深入,公民主體作用更加充分。必須提高社會的組織化程度,社會組織體制要加快成型,保障社會組織享有公正平等的地位,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使各種利益共同體實行自我管理,並協調相互關系。

再者,社會文化更加先進,公民意識和社會風氣更加良好。要維護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必須大力倡導法治精神,用法律來評判利益訴求的正當性。必須著力構建道德系統,推進公民教育,使負責和誠信成為自覺,使社會更理性和文明。

社會建設的特征性任務是處理群體利益關系。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揚人民民主,以法治和道德為保障,讓社會在運行中不斷自我改善、和諧進步。

生態文明走向具象化

全國政協委員   牛文元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突出進展,我國已有15個省(區、市)開展了生態省(區、市)建設    

談生態文明,說美麗中國,都離不開一個關鍵詞——“和諧”。從進化史來看,人類社會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文明形態,每一種文明形態都為人類進步添加了豐富的營養,同時也有相對不足的遺憾。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十分豐富。從中國的現實出發,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可以用“三安、兩信、五大空間”來概括。所謂“三安”,即食品與藥品安全、環境與生態安全、人身與出行安全﹔所謂“兩信”即全面提升社會誠信、大力推進政府公信﹔所謂“五大空間”即集約高效的經濟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舒心安寧的生活空間、公平正義的社會空間和樂觀從容的心理空間,最終達到全體國民的體面勞動、起居安適與尊嚴生活。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起點和抓手,就是要具備足夠的發展空間,充足的物質基礎,堅實的社會支撐,美好的生活環境,健康的心理訴求,以此去引導、激發和深化精神層面和心理層面的正能量。

2012年,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突出的進展。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我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11%,氨氮下降1.98%,二氧化硫下降2.72%,氮氧化物下降0.24%。2012年出台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目前,我國已有15個省(區、市)開展了生態省建設,13個省頒布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1000多個縣(市、區)開展了生態縣建設。

十八大報告指出: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農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這其實就是生態文明的具象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百姓的需求來看,迫切需要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安全的食品、舒適的人居環境等公共生態產品和有效生態服務,同時也迫切需要解決很多由於過度開發和污染引起的環境安全問題。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隻有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中得到落實。

上一頁
(責編:萬鵬、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