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看到12月17日貴刊“學習十八大精神·點題點答”欄目刊發的文章,感覺很好,我也想點個題目。十八大報告中提到,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我理解就是我們常說的農民工市民化,這點深入人心。能否請專家就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給我們作一解答。謝謝!
北京東城區讀者 王偉
2012年12月18日
1.什麼是農業轉移人口?
農民在城市工作,但卻不能成為城市市民,這部分農業轉移人口被稱作“流動人口”或“農民工”。
翟振武(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各項社會經濟活動愈趨活躍,人口流動性不斷增強。農民大量流入城市,在城市工作、生活,但是進城農民在農村仍擁有土地、房屋等生產和生活資源。這部分農業轉移人口被稱為“流動人口”或“農民工”(本文所說流動人口即指農民工),他們在城市工作,但卻不能成為城市市民,而是以流動人口的身份長期存在,流動人口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我國的城市化過程中,人口被劃分為農村人口、城市人口以及流動人口三個“蓄水池”,其中農村常住人口不斷減少,城市市民增長較為緩慢,導致作為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中間紐帶的流動人口“蓄水池”容量與日俱增,2011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已高達2.3億。
在我國的人口統計口徑中,將工作和居住在城市6個月及以上的流動人口(主體是農民工)統計為城鎮常住人口,納入到城市化指標的計算中。由此可以看出,規模龐大的流動人口拉高了我國的城市化水平。2010年,統計公布的城市化水平為49.68%,但去除流動人口后為僅33.77%。十余年來,流動人口使得我國城市化水平“虛高”了10個百分點以上。
2.當前我國的流動人口群體有什麼新特征?
流動人口規模大、比例高,呈現出長期化、家庭化和穩定化趨勢。
翟振武:當前我國的流動人口規模大、比例高。2011年全國流動人口已達2.3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7%。與1982年相比,流動人口規模增長了34倍。伴隨著流動人口規模的膨脹,其流動行為也呈現出長期化、家庭化和穩定化趨勢。
首先,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居留時間在延長。據2010年全國流動人口監測數據,流動人口在流入地連續居住生活時間平均接近5年(58.1個月),50%在當地居住時間超過3年。其次,流動人口家庭化趨勢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的特征。2010年全國流動人口監測數據顯示,在流入地居住的流動人口家庭平均每戶2.3人,16-59周歲的已婚流動人口中有84.5%與配偶一同流動。第三,流動人口在流入地工作逐步穩定,工作崗位有穩態化趨勢。他們從事的工作持續時間最長的平均達5年以上,分布在農林牧漁業、電煤水生產供應業和黨政機關、社會團體等行業,最短的如住宿餐飲業、制造業平均也將近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