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清末誰最早要求設議院?
遲雲飛
2012年12月20日08:17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張樹聲請設議院

如果說文祥還只是肯定議院,那麼10年后的1884年,中法戰爭的炮火硝煙中,淮軍宿將、兩廣總督張樹聲在遺折中直接提出仿效西方議院的要求。遺折指出中國面臨的危急形勢:

數十年來,俄羅斯侵軼於北方,日本窺伺於東海,英吉利於印度、緬甸以規滇藏,法蘭西據西貢、海防而謀滇粵……而中國蹈常習故,衣冠而救焚,揖讓而拯溺,其何以濟耶?

在這樣內外交困的形勢下,如何應對,作者指出:

近歲以來,士大夫漸明外交,言洋務、籌海防,中外同聲矣。夫西人立國自有本末,雖禮樂教化遠遜中華,然馴至富強,具有體用。育才於學堂,論政於議院,君民一體,上下一心,務實而戒虛,謀定而后動,此其體也﹔大炮、洋槍、水雷、鐵路、電線,此其用也。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步趨,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足恃歟?

中法戰爭,中國軍艦慘敗於馬江,台灣告急,將見禍患更烈。張樹聲沉重寫道:“此微臣所以終夜感憤,雖與世長辭,終難瞑目者也。”他要求加大改革力度:

斷自宸衷,通籌全局……採西人之體,以行其用,中外臣工,同心圖治。勿以游移而誤事,誤以浮議而隳功,盡窮變通久之宜,以奠國家靈長之業,則微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矣。(《張靖達公奏議》卷八《遺折》。據筆者閱讀所及,最早指出張氏此奏及其重要性的是已故陳旭麓先生,見陳先生《論“中體西用”》,載《歷史研究》1982年第5期)

在被一位臨死猶念念不忘國事的官員感動的同時,我們試從有限的文字分析張的認識:

第一,加大改革力度,是為了應付列強侵辱的局面,也即李鴻章所說的“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不是出於人民主權、保護人民權利或權力制衡等西方思想家的理念。張樹聲的要求,與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致力的“自強”措施,其目的和出發點並無不同,不是來自社會內部變革發展的壓力和要求,而是“自強”的需要。

第二,光靠機械制造、洋槍大炮這些東西,要自強是不夠的。因為西人立國自有其本身的“本末”,有其自己的“體用”。“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是不能自強的原因。換句話說,“體”可能比“用”更為重要。

第三,西人的“體”是什麼呢?是“育才於學堂”、“論政於議院”。張樹聲將“學堂”與“議院”並列,而以議院為重心。

第四,議院的效果是“君民一體,上下一心”,其做法或能達到的效果還有“務實而戒虛,謀定而后動”,這才是自強的關鍵。

第五,議院的權限和工作有哪些?張樹聲在折子中給出的是“論政”。這一說法並不清晰。按張文中的說法,沒有對君權的適當限制,沒有關於憲法的提議,只是說“論政”能做到“君民一體,上下一心”。

顯然,張樹聲生前不敢公開提出議院問題,也不敢激烈批評隻在技術和經濟的層次學西方的自強新政,而直至臨死時才敢上這樣一個遺折,說明當時在官員和朝廷中,主張設議院還是很難被接受甚至可能是“大逆不道”的問題。當時能夠贊同張樹聲主張的,隻有少數在野的我們后來稱為“早期改良思想家”或“早期啟蒙思想家”的人物。因此張樹聲的遺折在當時似乎也沒有多大的反響。如果說,張樹聲的遺折與在野人士有什麼不同的話,就是在野人士多為議論,而張樹聲則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以沉重的心情直接向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提出這一主張。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責編:萬鵬、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