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內外市場和供給方面出現的重要變化,客觀上要求我國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同時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目標、新部署和新要求。其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包含人民生活指標和經濟總量指標,不僅體現了更加重視提高居民收入、民生優先和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而且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目標,同時又意味著我國經濟從新的起點出發邁上新的征程
我們一定要看到,眼下不僅國際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內市場也正在發生重要變化。
從國際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居民消費一蹶不振,企業投資意願下降,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美國失業率近期雖有所下降,但仍處於高位,其房產價格雖局部回升,但整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走出經濟困境尚面臨諸多制約。尤其是歐債危機仍處於高危階段,甚至會向更多成員國蔓延,並加劇銀行業危機,有可能導致歐元區出現財政金融風險與經濟衰退惡性循環的局面。世界經濟復蘇的艱難和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預示著未來一兩年難以重現強勁增長。受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影響,全球貿易環境繼續惡化,外需疲軟漸呈常態,保護主義紛紛抬頭,經貿摩擦將此起彼伏且進入高峰期。近年來,發達國家被迫改變負債和過度消費的模式,試圖通過擴大投資和促進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新興市場國家則開始更多地轉向通過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這邊欲多出,那廂要少進,由此導致世界貿易增長的原有動力不斷減弱。美國、歐盟、東盟和日本是我國最大的幾個貿易伙伴,其進出口低迷甚至下滑的態勢將對我國未來外貿增長造成較大影響。過去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超過20%,今后幾年不僅難以保持這樣高的增幅,連實現10%以上的增長也會相當艱難。
從國內看,近些年我國居民收入增長較快,直接推動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人們在物質需求繼續提高的同時,對文化、環境的需求明顯增加,尤其是對潔淨的水、清新空氣等生態產品的需求更加迫切﹔在對一般商品需求增強的同時,對公共產品、社會服務的需求大幅上升﹔在滿足消費數量的同時,對消費質量和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比較典型的是,綠色產品、保健產品和服務產品等廣受歡迎,旅游消費、文化消費和通信消費等增長加快,而住和行等方面的消費增長逐漸放慢,房地產和汽車的市場需求及銷量隨之減緩,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亦明顯減弱,許多行業的產能過剩日益突出。今后一個時期,隨著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費升級加快,國內市場需求必將出現更多的變化。專家預測,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將釋放出64萬億元的購買力,這既是一個龐大的市場需求,也是一種充滿變化、能不斷催促產業優化升級的市場需求。
從供給方面分析,曾經支撐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勞動力、土地、礦產資源等傳統要素,其供求關系已發生較大變化,價格持續上升,原有競爭優勢逐漸減弱。近年來,土地、礦產等資源供給日趨緊張,勞動力成本上漲較快,部分地區甚至出現“招工難”、“用工荒”。與此同時,環境約束強化,一些地方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已近極限,水、大氣、土壤等污染嚴重,固體廢料、汽車尾氣、重金屬等污染持續增加,環境方面的突出事件也在增多。
國內外市場和供給方面的這一系列重要變化,客觀上要求我國產業結構必須作出相應調整。其中,消費需求不僅決定著產業結構調整方向,而且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強制性力量。不符合消費需求的產品就要被市場淘汰,其生產能力難免出現過剩。從這個意義上講,能不能針對國際市場的變化加快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能不能依據國內市場的新變化和資源、環境約束增強的新情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我們許多行業和企業都面臨著重要考驗。
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明確要求及工作重點,強調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不斷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發展后勁。黨的十八大關於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立足點”、“四個著力”和“五個更多”的要求,針對性和指導性都很強,需要我們深刻理解,並且認真貫徹落實到經濟工作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一是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快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要以擴大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為重點,大力支持和鼓勵企業出口從傳統的生產成本優勢向技術、品牌、質量為核心的新優勢轉化,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和“中國服務”跨越。前些時候,中國北車集團向巴西出口了240輛電動車組,用於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奧運會。中國企業瞄准新興經濟體的市場需求,在帶動國內高端產品出口的同時,也為穩定外需探尋了新路。長遠地看,我們還要進一步提高外貿轉型的內生動力,推動企業不斷向產業鏈高端拓展,促進文化、技術、軟件和信息服務、商貿流通等新興服務出口。
二是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投資與消費失衡,是長期困擾我國發展的難題之一。我們所說的內需不足,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消費需求不足。因此,必須把擴大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著力點,在提高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特別是開辟新的消費增長點等方面下功夫。曾經有過的“家電熱”,繼而出現的“汽車熱”和“購房熱”,對經濟增長都起到過明顯的拉動作用,只是它們的熱度眼下都在減退,迫切需要形成新的消費熱點,並建立可持續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今后,要以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為重點,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切實解決差距較大問題,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增強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要加快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積極拓展新型領域,培育形成服務業新的增長點。今年前11個月,阿裡巴巴公司旗下“淘寶”和“天貓”的網絡銷售總交易額突破1萬億元,還創造了1天191億元的驚人業績。對傳統百貨零售業而言,這是不可想象的,充分表明了商業模式創新對釋放消費潛力的重大帶動作用。我們還要進一步推行現代流通方式,鼓勵商業模式創新,促進便利消費、實惠消費、熱點消費,為擴大消費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三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工業、農業、服務業都面臨轉型升級的緊迫任務。因此,十分需要增強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自覺性,強化需求導向,努力使產業發展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以紡織服裝行業為例,近幾年外部市場不景氣,內部產能嚴重過剩,再加上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抬高,企業先后陷入困境。然而,一些早作調整的企業卻實現了逆勢而上,山東的一家紡織企業去年還進入了世界500強。這充分說明,傳統產業並非“夕陽產業”,環境越惡劣,轉型升級的動力也越強,越有助於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需要加強統籌規劃,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裝備、系統軟件、關鍵材料等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提升關鍵零部件、制造裝備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需要面向未來發展和全球競爭,建立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基地,促進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
值得強調的是,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我們還必須努力搶佔科技與產業革命的制高點。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既具有傳統意義上周期性危機的特征,又更多地表現出結構性危機的特點。危機在嚴重沖擊世界經濟特別是傷害傳統產業的同時,也在加快催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近段時間,許多國家不僅推出寬鬆貨幣政策,而且普遍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積極打造具有強勁增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經濟結構,以此爭取早日擺脫危機影響,率先復蘇並走向繁榮。比如,美國推出“再工業化戰略”,歐洲推出“2020戰略”,日本推出“重生戰略”,俄羅斯推出“創新俄羅斯—2020”,等等。目前,圍繞新能源、生命科學、空間和海洋開發的技術創新更加密集,以新技術突破為支撐的產業變革呈現加速態勢。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快發展綠色經濟、低碳技術等新興產業,力圖佔得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先機﹔發展中國家也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和技術,謀求實現跨越式發展。
針對上述種種科技創新發展的新動向,我們要積極搶佔制高點,就應特別重視發展生物技術和生物產業。目前,能夠延長人類壽命和醫治重大疾病的干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技術,以及生物農業技術等,都孕育著重大突破。生物產業不但逐漸顯現出跨越式發展的跡象,不斷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向生物制造、生物環保等領域拓展,而且以30%左右的年增長率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門類。科學界普遍認為,生物技術的突破不僅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將極大改變人類的命運,並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世界人口、糧食、環境、能源等重大問題,進而引領全球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其誘導多能干細胞技術為臨床治療帶來了革命性突破,將使得人體器官的培植和移植像生產更換機器零件一樣方便,產業化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加快生物產業發展,決勝生物技術,已經成為一些國家的戰略重點。如美國將生物與醫藥產業作為新的經濟生長點,每年生物技術研究開發費用僅次於軍事科學,他們隻有一個硅谷,生物谷卻有5個。我國生物技術總體上在發展中國家處於領先地位,局部領域已達世界先進水平,生物產業也初具規模,目前更需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新的估量與超前布局,努力贏得先機,贏得優勢,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