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深遠地展望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流趨勢,勾勒出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基本目標的教育願景,這給予了中華民族以美好的人才預期和巨大的精神鼓舞,值得教育界深思精研,化為行動方案。
以教育公平取向服務民生
所謂“人民滿意的教育”,究其本質就是以民生為本、夯實國基的教育。因此,十八大報告提煉出“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這一精辟結論,並置惠民教育於社會建設諸多內容之首,這是貫穿報告全文的民生主題在教育領域的一種精神體現。這種基於民生關懷的“人民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旨在“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這是衡量教育公益性效度的根本標准,是教育公平、普惠民生的根本表現,也是十八大報告論述教育問題時最大的思想亮點。
教育公平是全球性的教育倫理問題,也是當前中國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教育公平,固然涉及入學機遇、教育投入、教學質量、資源分配等方面,但歸根到底還是每個孩子能否通過學校教育,成長為既滿足社會各種需求,又彰顯一己價值的“有用之才”。當每個智慧生命經過學校的“文化洗禮”之后,其特殊才能和實踐價值得到社會化的彰顯並實現,那麼,教育就因為完成了給每位投資者以有形、長遠的回報,而體現出庄嚴和普適的公平原則。面對當前中國社會改革步入深水區、各階層利益矛盾逐漸突出的新情況,以教育公平取向服務民生,應當是一種緩解倫理壓力的和諧教育政策,也是為國家長遠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的戰略決策。
返璞歸真、育才致用的教育新境界
“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十八大報告提出的這個教育新目標和新任務,意味著中國教育需要持續深化改革、創新人才觀念,不斷推進人力資源開發的廣度與深度。
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啟發我們:實踐語境中的人是一種具體、獨特和感性的積極存在,是洋溢著生命情思、脈動著智慧心率的特色化主體,如此真切、個性和富於活力的價值存在,是不能也難以為他者所替代或重復的。面對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教育應該並且可能達到的境界隻能是:不僅要使每個孩子趨近傳統意義上專業領域的“成才”,更應獲得和諧完整內涵的“成人”﹔不僅要使之完成生物學層次上的“成人”,更要達成凸顯個人獨特本質規定的“成己”。“成為最好的自己”——這是學校教育“人人成才、個個有用”的本質內涵。隻要發現並弘揚了生命的潛智潛能、特色特長,每個孩子都將是社會的“有用之才”。
這就是十八大報告啟發我們要努力提升的教育新境界:返璞歸真、育才致用。學校教育喚醒孩子心靈的最強音無疑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