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BR/>李克強<br>(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2012年12月13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的現代化中國
——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二〇一二年年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 李克強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員、各位專家,女士們、先生們:
很高興同大家見面。我多次參加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每次都能見到老朋友、結識新朋友。剛才,各位委員一致通過本次年會議程和新一屆國合會章程,表明大家對加強國際合作、推進中國和世界環境與發展事業的意願是一致的。前不久閉幕的中共十八大,勾畫了中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國家現代化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次年會以“區域平衡與綠色發展”為主題,圍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進行探討,很有意義。借此機會,我談一些看法。
生態文明源於對發展的反思,也是對發展的提升。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文明進步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史。歷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態良好而興盛,也有的文明因生態惡化而衰敗。近300年來,人類在工業化中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資源環境代價。20世紀下半葉后,國際社會開始思考“增長的極限”、“隻有一個地球”等問題,提出了循環經濟、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等理念。聯合國先后召開四次環境與發展大會,達成了促進可持續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共識,並逐步轉化為各國的行動。可以說,生態文明是對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繼承和創新,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態思想,這些智慧對今天的發展仍有啟示。從上世紀70年代起,中國就注重加強污染防治,並積極參與世界環境與發展事業。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實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但我們清醒地看到,中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資源相對不足、環境容量有限,已經成為新的基本國情,成為發展的“短板”。我們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正是要打破這一瓶頸制約。
朝著生態文明的現代化中國邁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全新課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我們既要繼續發展工業文明,又要大力弘揚生態文明。在中國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現代化,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在廣闊的國土上保護生態環境,也是世界性難題。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既要有“走鋼絲”的憂患意識,也要有“登高峰”的必勝信心。發達國家幾百年裡逐步實現的工業化、城鎮化,在我國正加快推進﹔發達國家上百年間逐步出現的資源環境矛盾,在我國也集中顯現。借鑒國際上的成功經驗,汲取一些失敗的教訓,發揮新興國家的后發優勢,可以避免重復“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中國將進一步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整個現代化建設之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通過轉型發展,實現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生態共贏。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