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16:35 來源:新華日報 手機看新聞
【核心論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增強文化活力,就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
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文化創造活力。這個表述為文化強國描繪了更加開放活躍、各種建設力量奔涌匯聚、文化建設繁榮共享的藍圖。
我省文化建設領先全國,是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省份。200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文化強省,去年又將建成文化強省列為“十二五”目標和“八項工程”之一。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梁勇表示:“把文化創造活力作為關鍵,抓住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活力源泉和動力所在。江蘇在全國率先完成文化體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力促文化精品生產、放開文化市場、引進社會資本、發展文化產業園和文化產業基金、推動文化走出去,這一系列舉措,都是為了增強我省的文化活力。”
我省正處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起點上,南京市社科院院長葉南客認為,文化的現代化是江蘇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而文化創造活力的蓬勃奔涌則是文化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增強文化創造活力,不僅是文化強省建設的自覺自信與自強意識,而且是推進文化現代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人文強省是江蘇的一張“名片”,是江蘇領先全國發展的優勢資源,也是江蘇科學發展的新引擎,江蘇理應在增強文化創造活力上為全國作出新的示范。
如何增強文化創新活力?十八大報告中最先提到的就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梁勇說,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從事業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變,目的是釋放體制內的文化創造活力。改革激發活力,形成開放競爭的產業環境,讓各種資源自由流動組合。在文化體制改革上,江蘇一方面力推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力促國有公益性事業單位轉變機制,闖蕩市場,另一方面打破按行政區劃和職級分配資源的老辦法,鼓勵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鼓勵各類資本和人才進入文化領域,攪活一池春水。文化領域呈現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的喜人景象,我省的報業、廣電、出版、演藝等六大文化產業集團均為國內同行業龍頭企業,其中鳳凰出版和廣電總台的經濟總量和總資產均雙雙超百億﹔蘇州滑稽劇團、金壇華羅庚劇團、無錫歌舞劇團等市縣級劇團精品迭出,屢獲全國大獎﹔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控股,省內幾大文化產業集團共同打造中江網,省裡成立初始資本20億元的紫金文化產業基金,各地也紛紛成立基金扶持優勢和戰略項目。
改革無止境,需要不斷地深化。目前我省已經出台政策,將通過扶持文化產業園、培育百億級文化企業、促進文化與科技相融合、在資本市場打造“江蘇文化板塊”,建設幾個省級的劇本中心和開拓大眾文化消費市場等六大舉措,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釋放文化生產力,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江蘇文化產業已經連續多年保持30%以上增長,到2015年,全省文化產業總收入將力爭超過1萬億,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6%,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能否實現這一目標,正是江蘇文化活力能否持續迸發的一塊試金石。
十八大報告將“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和“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作為增強文化創造活力的重要手段。梁勇認為,“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是落實“雙百”方針的重要條件,可以使文化的創造力充分張揚,我省正在探索如何搭建文藝評論和學術批評的新平台,以此引領和帶動文藝精品生產。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體,“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正是激發全社會文化活力、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重要舉措。
在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方面,江蘇同樣頻出大手筆,繼2009年省級文化場館率先在全國免費開放之后,我省正在推進縣縣有博物館的規劃﹔繼農家書屋在覆蓋全省1.7萬個行政村之后,我省日前又啟動了首批200家農家書店,力爭三五年內覆蓋全省中心城鎮﹔城市裡,15分鐘文化圈遍布社區,在農村,十裡文化圈在田野延展,文化發展成果越來越多地被公眾所共享。如今,群眾不僅是文化的接收者,更是舞台的主演者,在廣場、在社區、在集鎮,各種群眾自發舉行的文藝演出蓬蓬勃勃,在大街小巷,在困難群體身邊,僅注冊志願者就達到330萬人,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文化正在構建江蘇的軟實力,演奏出磅礡的時代交響。
葉南客特別關注了報告中提到要開創文化生活更豐富、文化權益更有保障、人民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的新局面。他說,這些具體要求將會指導我省的文化強省建設,推動新一輪文化現代化規劃和戰略的加快制定和實施,用爭先領先的精神和勇氣,激發文化強省建設新的活力,使文化發展成為江蘇實現科學跨越、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