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尹建軍:按群眾的思維特點解決群眾的問題
2012年12月11日13:46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在部署政治體制改革時強調:“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在部署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社會建設時提出,要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當前,群眾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保証人民過上更好生活。解決群眾問題,既需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也需要從群眾中汲取政治智慧。黨員和領導干部要善於理解、接受和運用群眾思維方式,在達到有效的黨群溝通、官民溝通的基礎上解決群眾的問題。
  順應群眾的公正性思維
  《清碑 官箴》裡說:“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意思是說當官的不是害怕上級的威嚴,而是害怕上級的清廉﹔老百姓信服的不是官員的才能,而是官員的公正。如果為官公正,老百姓就不敢怠慢﹔如果從政廉潔,官吏就不敢欺負百姓。從古至今,普通百姓對官員首要的期盼就是公正對民,而最痛恨的就是為官者以權謀私,仗勢欺人。可以說,公正思維是群眾理解和看待當前黨群關系、官民關系的基礎心理、常態心理。人民群眾對公正的要求不僅合情合理,而且合乎歷史發展規律。我們說人民群眾是歷史進步的推動者,從一定意義講,就是人民群眾對爭取公平正義的期盼和努力不斷推動著歷史進步。傾聽民意、順應民心是中國共產黨人最大的政治智慧。有了這個智慧,黨員、領導干部才能勤政為民、善待群眾,才能修身正己、贏得信任,才能打好解決群眾問題的政治基礎。
  尊重群眾的現實性思維
  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主體,對生活和實踐有最直接、最真實的感受,同時也有最現實、最具體的利益要求。對於普通群眾特別是低收入者來說,看似很小的個人利益也很可能事關全家生計,甚至是生命安危。因此,群眾最切實的要求就是自身的具體利益能得到真實、現實的維護,這個要求是正當的、必要的。領導干部應該、也必須尊重群眾維護自身利益的現實性思維。有的領導干部片面理解所謂的大局意識、長遠意識,面對群眾的具體利益訴求換位思考不夠、體諒關心不夠,做群眾工作時有意無意地唱高調、虛應付,甚至反以為群眾自私自利、不顧大局,使群眾失去信任,失去耐心,以致釀成群體事件等不良后果。群眾的現實性思維還表現為:不信大話表態,反感繞圈兜彎,討厭官話連篇,憎恨隱瞞欺騙。因此,領導干部和群眾打交道應學會開門見山,直接敞亮,把要解決的問題說到明處、落到實處。
  善待群眾的博弈性思維
  社會主體努力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社會進步的內在驅動機制。人民群眾對實現和維護自身利益的願望表達越充分,說明社會管理就越開明﹔人民群眾實現和維護自身利益的途徑越豐富,就說明社會管理越進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群眾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正當行為,而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包括國家與個人之間)利益的博弈和協調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對於人民群眾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博弈思維,應該尊重包容,認真分析,積極協調。個別領導干部一遇到人民群眾千方百計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一反應就是刁民鬧事、胡攪蠻纏,第一行動就是調集警力、硬性維穩。這種帶有階級斗爭色彩的思維與我國當前社會矛盾的性質和形勢都是格格不入的,不僅根本錯誤,而且十分危險。群眾在爭取自身利益時可能有討價還價,但不是你死我活﹔可能有狡黠盤算,但不是陰謀詭計。領導干部不能亂了分寸,不能動輒指責群眾別有用心。至於個別官員在所謂的群眾鬧事面前自嘆屬於弱勢群體,看似頗不得已,實為政治矯情。把群眾當成對立面,是政治立場不清﹔片面依靠警力維穩,是政治智慧不足。領導干部應以和諧思維對待群眾的博弈思維,以法治手段解決群眾的利益問題。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