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諒群眾的宣示性思維
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真正的創造者,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理所當然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領域的主體。然而在當前實際社會生活中,一些領導干部自以為自己專業素質強、見識閱歷廣、政績功勞多,反過來認為普通群眾狹隘、落后,潛意識裡僅把群眾當作教育、管理的對象,疏於聯系群眾,不屑於向群眾學習,甚至踐踏群眾利益,再加上收入差距較大等因素,造成不少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產生了被邊緣化、被底層化的心理感受,在一定程度上積累了對社會的不滿情緒。調查表明,在一些群體事件中,之所以有一定數量的“非直接利益相關者”加入,其主要意圖就是宣示自己的存在和力量。這表明我們當前在平衡社會收入差距、健全利益表達機制等方面的工作還有不足,致使一些群眾認為隻有通過吸引注意力、造成一定的社會影響,才能促成利益解決。對群眾的這種宣示性思維和舉動應給予充分的理解、足夠的耐心和及時的反思,而不能與民斗氣,草率責怪群眾多事。事實上,在多元社會中,不同聲音說明了社會充滿了活力,這恰恰是“問政”、“問需”和“問計”的重要資源,應該善於吸收和利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結束后的中外媒體見面會上強調,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用一句最朴素的話語來表達,共產黨人的群眾觀就是:人民為大,百姓是天。無論在什麼歷史條件下,群眾不滿意、有怨言,黨員和領導干部就應該首先從自身找原因。有了這個勇氣和智慧,我們黨就能始終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能更清晰地把握群眾所思所想,解決群眾具體問題,贏得群眾長期擁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