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去個體化:群體中的個體失去自我感
戴維 邁爾斯
2012年12月11日13:55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喚醒和分心活動
  群體表現出攻擊性之前常常會發生一些較小的引發人們喚醒狀態或者分散其注意力的事件。集體喊叫、高歌、鼓掌、跳舞既可以令人們熱情似火又能減少其自我意識。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教授迪納通過實驗表明,像扔石頭、小組合唱這樣的活動可能會成為其他更放肆行為的前奏。當人們看到別人和自己做出同樣的行為時,會對自己做出沖動性的舉動產生一種自我強化的愉悅感。當看到別人和自己做的一樣時,我們會認為他們也和我們想的一樣,因而這又會強化我們自己的感受。而且,沖動性的集體行為能夠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弱化自我意識
  能弱化自我意識的群體體驗通常能分離個體的行為和態度。實驗表明:無自我意識、去個體化的人更難自控,更難自律,更可能毫不顧及自己的價值觀就做出行動,對情境的反應性也更強烈。
  自我覺察是去個體化的對立面。自我覺察的人,以站在鏡子或者攝像機面前的人為例,會表現得更加自控,這時他們的行為也能夠清晰地反映他們的態度。比如,如果人們在鏡子面前品嘗各種奶油干酪,就會挑那些低脂肪的品種來吃。這樣看來,也許節食者們應該在廚房裡安一面鏡子。
  自我覺察的人也不太可能做出欺騙行為。那些一直堅信自己是獨立而與眾不同之人也不太可能做出欺騙行為。自我意識的個體,或僅是受他人驅使而產生暫時性自我意識的個體,他們在情境中會表現出更大程度的言行一致性。這些個體也會越來越理智,因此,也就不太可能受有悖於自己價值觀的情境所影響。
  喝酒之類的情境會降低個體的自我感覺,從而增強個體的去個性化。而能夠增強自我覺察的情境,比如:鏡子和攝像機,明亮的光線,醒目的姓名標簽,凝神靜思,個性化的著裝和房屋等情境都可以降低個體的去個性化。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去參加聚會時,父母可能會這樣說:“玩得開心,還有要記住你自己的身份。”這是父母在孩子臨行前給出的最佳忠告。也就是說,和大家伙一起享受歡樂的同時要保持自我覺察,保持自己的身份而不被去個性化。
         小結
  高水平的社會喚醒和責任擴散的結合有可能使人們放棄自己的道德約束或者喪失自己的個性。當個體處在一個大的群體之中或者身穿有隱蔽作用的服裝時,會被喚醒,或者分心,進而體驗到一種匿名性,在這樣的情境中,尤其可能發生去個體化現象。其結果就是自我覺察和自我約束減弱,而對積極或消極的直接情境因素的反應性增強。
  摘自戴維 邁爾斯《看不見的影響力》(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年9月版)

(責編:萬鵬、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