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 玨
2012年12月07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生活是創新之源
“很多藝術家都呼喚提高文藝作品的質量、推進文藝創新。怎麼創新?不走進群眾、不走進生活,是沒有辦法創新的。”
在盤點今年的影視佳作的時候,細心的觀眾發現,現實主義題材的影視作品依舊稀缺。歌唱家劉秉義直呼,反映工人、農民的作品越來越少。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現實題材影視作品一直是中國影視創作的“軟肋”,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創作與生活的脫節。接地氣才有底氣,現實題材作品需要對當下的社會進行深刻的反思、深入的調研,但我們現在的創作者很少進行深入的調研,更別說滿懷熱忱地去體驗生活。
不僅在影視劇創作方面,在其他領域的創作中也彌漫了創作的浮躁與虛火,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趙實指出,“很多藝術家都呼喚提高文藝作品的質量、推進文藝創新。怎麼創新?不走進群眾、不走進生活,是沒有辦法創新的。”
創造不能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的源頭便是生活。生活本身的多姿多彩就是激發創造力的源泉。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工作者就有向民間、向人民學習的傳統,民間有著無數的傳說和故事,人民群眾中蘊涵著無盡的智慧和創造。盡管時代發展了,數字化改變了人們的欣賞方式、沖擊著傳統的創作習慣,但是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仍然是嚴肅創作的必要條件。
“人民群眾的實踐生活是音樂創作不竭的源泉。貼近老百姓、深入老百姓,這是我們必須要堅持的。”徐沛東說,過去音樂家會專門到民間採風,找到民間藝人,用錄音記錄他們的音樂並加以整理。隨著時代的發展、媒介的變化,這個環節已經消失了,採風活動也好像不重要了。但是現場的感受和在電視和報紙上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堅持組織各種形式的採風活動,目的是號召文藝家到基層去,採集創作源泉。
李一說,應該從時代生活中尋找新的創作源泉,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從生活中、從對時代的感悟當中尋求源頭活水,以自身努力書寫時代新篇。
“十八大報告對文化建設、文藝創作,再次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強調,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勇敢、智慧,開創了各民族和睦共處的美好家園,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優秀文化。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自覺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努力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放歌。”趙實說。
落實人才、版權等政策保障
“持續激發文化創造活力,需要形成良好市場交易秩序,其中,版權保護是重中之重。”
最近,國內一位知名詞作者晒出了總額不到3萬元版稅單,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音樂創作人權益的關注。在國外,創作人每年都可以根據歌曲的使用頻次、下載量等取得相應的版稅收入,好的詞曲作者每年甚至能拿到近百萬美元的版稅收入。任意下載、版稅機制不完善、盜版盛行,損傷了國內音樂創作人的積極性。
讓文化創造成為常態,需要藝術創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健康健全的市場機制,持之以恆的政策支持。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主任李明德教授看來,持續激發文化創造活力,需要形成良好市場交易秩序,對此,版權保護是重中之重。
“目前,互聯網上的侵權和違規操作還很泛濫,互聯網管理和授權等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有完善的空間。”李明德說,版權保護的重點在懲罰機制,需要加大對侵權者的懲罰力度,解決被侵權者維權難、維權成本高的問題,讓使用者知道侵權成本比獲得許可的成本大得多。
李明德說,版權保護其實涉及創作者、傳播者和使用者三方利益的協調。通過促進傳播者、使用者獲得許可后再使用作品,讓創作者獲利。“因為隻有創作者獲利了,才能創造更多更好的作品,讓社會獲利,最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建立健康的交易機制。”李明德說。
好的市場機制最終是為人服務的。人才,是文化創造的主體,也是文化傳承的實施者。文化創造離不開高層次領軍人物、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基層文化人才和社會力量的強有力支撐。徐沛東說,藝術的繁榮和發展是以精品和杰出人才為標志的。就音樂而言,出精品、出人才也是音樂工作的重中之重,音樂工作者必須傾心創作、默默耕耘、精雕細刻、反復打磨,不斷挖掘新作品的主題和藝術表現,使自己的作品真正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考驗。
同時,相關人士也提到,形成鼓勵人才涌現的機制也十分重要。這就需要完善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激勵保障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施展才干創造有利的制度環境。
目前,“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正在扎實推進,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也被不斷挖掘重視,多渠道吸引海外優秀文化人才的相關政策也在不斷完善。同時,對非公有制文化單位人員評定職稱、參與培訓、申報項目、表彰獎勵同等對待,社會文化人才的發現和培養也在不斷改進。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