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總結回顧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全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科學內涵,深刻指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明確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通篇貫穿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深刻領會報告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新闡述、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切實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前途自信。
我們的自信來自於哪裡?我的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自信於我們的道路是正確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的,也是建立在我們黨長期奮斗基礎上的,是由我們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著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和期盼,凝聚著億萬人民的奮斗和犧牲,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從長期歷史經驗中深刻總結出來的正確道路。從鴉片戰爭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為拯救民族危亡,進行了千辛萬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撓的斗爭。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到義和團運動,一次次奮起抗爭都失敗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找到了能夠指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進理論,找到了能夠領導中國社會變革的社會力量,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經受了無數嚴峻考驗和嚴重曲折,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不失時機地推進中國從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建立起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提出要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在理論探索上,毛澤東同志的《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黨的八大文獻等重要文件,提出了許多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觀點,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國防、外交等各個方面,是我們黨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要成果。在實踐探索上,我們不僅在嚴酷的外部環境下迅速蕩滌了舊中國留下的污泥濁水,醫治好滿目瘡痍的戰爭創傷,打勝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而且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新中國屹立於世界東方。這些成功探索,為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后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和物質基礎。我們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成就,但走過的道路也十分坎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全面糾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左”的錯誤,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著名論斷。他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正是在對長期歷史經驗深刻總結的基礎上,特別是吸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我們黨才實現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上的撥亂反正,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立足我國基本國情不斷探索出來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創,是從正確認識中國國情實際開始的。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一再強調,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研究中國情況,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文化落后是中國國情的基本特點,在這一基本國情之上建設社會主義必然是長期的歷史任務。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展開,我們黨對中國國情的認識不斷深化。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於初級的階段”的論斷。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強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在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麼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實際來制訂規劃。”黨的十三大報告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含義、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提出了黨的基本路線。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強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任何時期都不能離開這個實際、超越這個階段。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通過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特征、發展進程、主要矛盾、根本任務、基本制度、基本綱領的系統論述,全面拓展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必須看到,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正是在對中國的基本國情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始終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當代中國最大國情、最大實際,並以這個最大國情、最大實際為總依據,來思考和解決當代中國的一切問題,我們黨才成功開創、堅持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已經被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充分証明的正確道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乘風破浪、開拓創新,給我國帶來了歷史性的重大變化。我國經濟獲得了自近代以來從未有過的長期快速穩定發展,經濟保持年均9.8%的快速增長,遠高於世界經濟3.3%的增速,國民生產總值達47.1萬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5300美元,比1978年增長近20倍,一大批重要工農業產品產量躍居世界首位,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一位。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從1978年到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加到218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4元增加到6977元,農村貧困人口減少2.5億。我們順利實施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成功舉辦奧運會、世博會,不斷完善機場、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神州大地煥然一新。我們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極大調動和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大大積聚和釋放了全社會的發展能量。我們成功進行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領域的深刻變革,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各方面的制度體制,為社會主義的鞏固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制度基礎。我們黨實現了從領導革命的黨到領導建設和改革的黨的歷史轉變,黨的執政方式更加科學、民主,黨的執政能力更加增強、提高,黨的胸襟和眼光更加開闊、深邃,成為走在時代前列、保持發展自身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我們經受住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嚴重政治風波以及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嚴峻考驗,戰勝了來自政治、經濟、社會領域和自然界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展示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強大力量。我們國家徹底改變了經濟社會比較落后的狀況,變成一個朝氣蓬勃、欣欣向榮,快步走向繁榮、富裕、強大的國家,展現了嶄新的形象,散發出無窮魅力。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黑龍江的經濟總量由不足200億元突破1萬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由60多億元增至1600多億元,糧食總產量由300多億斤增至1114.1億斤,全省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由1985年的742元提高到去年的15696元、增長20多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5年的398元提高到7591元、增長18倍。我們的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人民群眾生活不斷改善,各項事業呈現繁榮發展的喜人局面。事實無可辯駁地証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給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帶來歷史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完全正確的,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專家解讀十八大報告——總體概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社會建設:
文化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