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十八大報告解讀
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實現后發優勢的契機
——訪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張世秋
2012年12月04日10:31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記者就此採訪了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張世秋。

解決環境問題要服務於民眾福利改進

記者:十八大報告首次把建設“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對於這個變化,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張世秋:生態文明所強調的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對中國而言是能否實現后發優勢的一個契機。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和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面臨的沖突依然尖銳,不少地方還堅持“唯GDP至上”。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應充分考慮環境污染給人體健康、人民生活福利帶來的影響。隻有考慮到這種影響,才能制定適合的政策,推進產業發展,並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均衡發展。盡管收入是民眾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GDP並不是代表民眾福利的唯一指標。

尋求后發優勢,中國不僅要瞄准當前的國際經濟合作關系,還應著眼於未來全球經濟貿易合作模式的變化趨勢,找到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會和資源,佔領未來市場。這不僅是經濟戰略的考慮,也是一個負責任大國應追求的目標。

種種環境問題的解決,最終都要服務於本國民眾福利的改進。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怎樣把它從理念落實到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上,落實為具體行為的改變和技術的不斷更新上。這要求政府在環境保護和資源配置上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既要有明確的制度安排,又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去引導,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保障和推力。

(責編:楊麗娜(實習)、趙晶)

相關專題
· 十八大報告解讀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