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是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必然要求
農業是受市場和自然雙重因素影響的產業,也是經濟效益相對較低而社會效益重大的產業。我國農業目前總體上經營規模狹小、科技含量不高,絕大多數農戶缺乏快速積累資金的能力,僅靠農民的力量難以加快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當前我國的城鄉發展差距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農業科技含量、勞動生產率低,這必須通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來解決。
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差。對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黨的十六大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路、電、水、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2002年至今,全國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71萬公裡,經改造后的農村電網已覆蓋95%的農戶,解決了3.2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增農村沼氣用戶3000多萬戶,改造農村危房460萬戶,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也取得實質性進展,免費義務教育惠及1.3億農村學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已覆蓋97%的農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了5300萬貧困農民,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將在2012年底對農村實現全覆蓋。但總的看,國家投入的農村基礎設施存在著建設等級低、缺乏有效管理養護機制等問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制度雖已經建立,但其服務和保障的水平與城鎮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必須長期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的方針,使公共財政支出進一步向農村傾斜,讓農民能夠更充分享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
三是城鄉居民收入總體上還存在較大差距。2011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977元,當年的收入增長額達到了1058元,是歷史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收首次超過千元的一年。而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810元,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13倍。這個差距雖比2009年的3.33倍、2010年的3.23倍有所縮小,但仍顯示出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難度之大。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這就要採取綜合性措施,多渠道解決農民增收中的難題。當前制約農民增收的突出矛盾有三個,一是農民家庭經營的生產成本在不斷上升。農民家庭經營費用佔總收入的比重,2000年為36.6%,2010年為42.6%,2011年為45.8%。要有針對性地採取加大生產補貼力度、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大力發展農業政策性保險等措施,提高務農收益、增加農民收入。二是農民創業和擴大生產面臨資金、技術、人才短缺的困難。要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採取有效措施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創業,並在提供技術和培養人才等方面向農業農村傾斜,支持農民發展各種開發式農業、規模種養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旅游休閑農業等,幫助農民從合理利用農村多種資源中增加收入。三是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仍面臨一系列困難。要進一步拓展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的空間,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收入和各項合法權益,降低他們在外的生活成本,著力提高農民純收入中的工資性收入比重。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蓋后,盡管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但離脫貧致富仍有相當大距離。國家在公布新的扶貧開發綱要的同時,大幅度提高了農村的扶貧標准,並把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實行特殊政策的西藏、新疆南疆地區和四省藏區確定為今后10年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要增加扶貧開發投入,加大對口幫扶和社會扶貧力度,努力完成新綱要提出的各項扶貧開發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