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化使命感一刻也不能消退和弱化
在胡錦濤同志的十八大報告中,關於文化建設的內容部分,其主旨就是要強調文化是關乎人類心靈成長、精神構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強調了人類必須通過文化的方式,完成對人們的教化,推進人類文明演進的共同規律,也指出了在當代中國的發展進程中,文化教化的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已經發生了極為劇烈和深刻的變化,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精神世界的成長和完善,但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程度相比較,我國人民的現代文明習俗還未全面形成,人民的整體道德素養還有待提高,人與人相互之間的真誠信任問題還沒有全面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和藝術享受的選擇范圍還相對狹小。為此,在今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建設任務還會相當繁重,我們的文化使命感一刻也不能消退和弱化,我們必須還要下大力氣,按照胡錦濤同志所要求的那樣,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在文化轉型中,採取主動出擊的態勢,完成歷史重任
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而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首先要有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也要有相應的制度形式保障。
在社會轉型時期和重大歷史機遇期中,社會的資源和利益、權力和權利、結構和走勢,都需要重新分配、改變和建構。歷史的發展機遇轉瞬即逝,我們必須有清醒的大歷史觀和文化意識,必須牢牢把握歷史機遇。由於文化自身具有深層性和內在性特征,其轉換需要整個社會的精神發生根本性變革來支撐,需要長期的艱難磨礪和成長。因此,我們的一切文化作為,就必須從每一個時刻做起,從每一個細節做起,從每一點小事做起。
作為執政黨,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文化形態轉換的根本規律,把握文化矛盾的焦點所在,不斷提高把握文化先機的能力,形成有效並以理服人的話語權和掌控權,爭取文化表達的主動權,提升讓人們心悅誠服的能力,增強主流文化影響力,在深層次上建立文化自信,在更廣闊的世界裡獲取文化共識,形成更具價值意義和含義的文化認同,這是對我們黨在全球化時代如何提高執政能力和文化合法性的嚴峻考驗。
我們必須將文化教化和以文化人的使命,和中華民族的長久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必須和全民族文化創新能力的提升問題緊密結合起來。要在我們的文化結構中,注入永遠求變求新的文化元素,使一個民族善於學習、善於動腦、永遠創新。文化之“化”,首先指稱的就是教化,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改變人,改變人的心理、精神、氣質、知識、品位和知識技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變人心,在某種意義上,文化建設就是人心建設。文化教化要通過平等的教育權利、全面均衡的知識結構、扎實先進的科技素養和豐富多樣的人文素養得以實現。科技文化是人類進步的最根本的動力源泉,而人文文化是對人類進步方式、方向和質量的有效制約。二者的重要性具有均質、同樣的意義,互為協同,共同作用,缺一不可。教育的質量和方式,科技的進步程度,都在根本上決定著一個民族的創造能力和創新質量。文化創新是國家民族進步的根本動力,是民族活力和創造力的前提。隻有大力推進文化創新,才能在更新、更大的發展格局中,居於有利地位和起到領頭作用;才能佔據新領域、新知識、新權利的先導位置。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文化學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