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這是黨中央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全面把握國際經濟格局調整和我國經濟發展形勢變化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體現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堅定決心。我們必須深刻領會,認真貫徹落實,扎實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重大進展。
一、深刻認識和把握優化產業結構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新突破,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三次產業協同性增強,需求結構明顯改善,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區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但是應當看到,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缺乏、發展層次偏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等矛盾和問題還比較突出。今后一個時期,必須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一)優化產業結構是新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產業競爭異常激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試圖在新的技術平台上提升制造業和發展新興產業,繼續以核心技術和專業服務牢牢掌控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對我國提升產業層次、發展先進制造業形成巨大壓力﹔新興市場國家也在加快產業升級,一些發展中國家利用其低成本優勢,加緊與我國在傳統國際市場展開競爭,我們面臨著發達國家搶佔戰略制高點和發展中國家搶佔傳統市場的雙重壓力。從國內看,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傳統發展模式面臨諸多調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勞動力、土地、燃料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上升,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日趨強化,對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了倒逼機制。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不到位,不僅影響短期穩增長促轉型目標的實現,還將嚴重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優化產業結構是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要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提高產業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改變產品附加值低、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狀況,提升產業整體素質。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產業發展模式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打造新優勢,增強我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
(三)優化產業結構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著力點
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努力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動力,創新品種、提升質量、創建品牌、改善服務,努力向消費者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引領創造新的消費需求,擴大消費市場。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把優化產業結構作為促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依托,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