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平:中國經濟改革和再平衡的實現路徑--理論--人民網
人民網

劉衛平:中國經濟改革和再平衡的實現路徑

2012年11月19日14:41    來源:學習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十八大提出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正處於急劇變化的歷史轉折期,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趨勢開始由釋放市場力量,迅速向保護主義這一對自由貿易政策有著巨大沖擊的方向轉變。為此,應將綜合規劃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再平衡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應對內外挑戰的戰略選擇。
  面臨的挑戰:資源、環境與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亟需解決三方面問題:一是統籌城鄉與區域發展、改變城鄉二元體制﹔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的升級轉型﹔三是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資源”、“環境”與“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三大挑戰。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經濟發展不均衡、能源和環境瓶頸,以及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三項重大發展挑戰。如果沒有富裕地區向貧困地區進行的大量淨資金轉移,將造成金融資源分配在區域間的巨大差異。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失衡、社會內部及經濟內部的結構性失衡等已經成為中國改革與發展所面臨的獨特背景。
  雖然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但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有一半勞動力在從事農業生產,工業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按照十八大的規劃,還有大量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需要融資建設﹔另外,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階段,我們需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如何使長期處於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生產產品向低能耗、高附加值水平轉變。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剛剛突破50%,距發達國家 80%左右的平均水平還有很大差距,正是這個差距和壓力決定了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巨大空間,更決定了未來幾十年裡,我國城市化建設和產業升級轉型發展的需求,將是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動力。
  就國際化而言,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我國也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國際合作,從中熟悉國際規則並尋求與掌控其發展空間。一方面,我們需要為國家的發展到國際市場“開發”資源﹔另一方面,在促進全球GDP增長的同時,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需要建立從基於“開發”理念到“發展”理念的模式轉型,並向投資對象國輸出整套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與社會均衡協調發展相結合。
  快速採取行動:向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規劃轉變
  為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我國應該及早做出戰略規劃,借鑒英國和美國的歷史經驗,逐步實現從“國際大循環”向“國內大循環”的戰略轉型。要清醒地認識到,與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初衷相反,“大進大出”不僅沒有解決沿海與內地之間的矛盾,反而導致了資金、資源和勞動力被吸引到沿海的出口導向型部門,造就了畸形的外向與內需相分割的“二元經濟”,成為內需長期無法啟動、民族企業的投資機會被外資擠佔並引發嚴重經濟泡沫的主要原因。這種戰略不僅沒有溝通農業與重工業之間的循環關系,反而造成了重工業的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和高端技術仍被跨國公司壟斷的局面,並成為高等教育沒有出路、城市化發展嚴重滯后、“三農問題”成為死結和就業問題日益嚴重的主要根源。為此,中國在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方面的發展理念,應該實現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從“科學”到“思想”發展的戰略轉變,並以此制訂出符合我國國情和參與全球治理發展需求的戰略和方法。

分享到:
(責任編輯:萬鵬、朱書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