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3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代表
按照文化自身規律辦事
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我覺得這個論斷深刻把握了我國文化發展總的態勢。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倡導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推進精品力作的生產,但是總體上我們文化實力仍然不強,重要原因在於創造活力不夠。 文化是最具創新的領域,如果不解放思想,人民的創造活力就不能迸發出來。改變這一現狀,首先要創新文化觀念,必須把提高文化綜合國力放在與提高國民素質,提高核心競爭力同等的高度來看待。第二要創新文化體制。第三要鼓勵創新的文化政策,允許在文化上標新立異,使文化工作者的聰明才智盡情發揮。第四要創造一個國際交流的環境。沒有文化創造力,文化強國建設將無從談起。我們如果按照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辦事,就一定能創造出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精品力作。
(本報記者 孫秀艷整理)
中國文聯副主席奚美娟代表
增強創造活力離不開人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這些論述充分說明了激發文化創造活力對於中國發展進步、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大意義。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認為增強文化創造活力離不開“人”。文化創造必然與人的素質全面提高相伴隨。無論是文藝作品創作還是文化產業創新,都需要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都需要有利於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和土壤,因此,文化創造首先應著眼於人的發展,通過促進人的素質全面提高,通過激勵文化工作者保持文化自覺和學習自覺,來激發文化創造的活力。
文化創造必須立足於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如果忘記這一條,就失去了創造源泉。文化創造必須尊重每一個時代群眾的需求,保障人民的權益,發揮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才能結出豐碩甜美的果實,讓老百姓精神上心有所依。
(本報記者 杜榕整理)
中國國家京劇院副院長於魁智代表
培育深厚的藝術土壤
文化創造活力的迸發離不開傳承與創新。多年來的藝術實踐與探索,使我們深切體會到,人民大眾對於高水准、高品位文化藝術作品的渴望和迫切需求,體會到高質量的文化藝術產品在演出市場及演出效果上的特殊影響力和感召力。我們在堅持創排新劇目的同時,還不斷挖掘整理一批又一批優秀傳統劇目,京劇藝術同其他戲曲一樣呈現出可持續發展的態勢。
活力的迸發也離不開培育深厚的藝術土壤。國家對京劇的傳承發展分外重視,中小學教程增加了京劇的普及,青年京劇大獎賽連續舉行,青研班流派班培養了大量的京劇新生力量,如今京劇的觀眾越來越多,京劇的人才梯隊越來越合理,這一切都為京劇的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后我們既要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不斷前行,更要在拓展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上努力奮進,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本報記者 楊雪梅整理)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代表
改革讓文化創造源泉涌流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把文化強國列入黨的行動綱領,為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吹響了號角。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在於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而這必定要在文化改革發展中實現。改革是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隻有革除束縛文化發展的羈絆,才能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近些年來,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使得一些骨干文化企業得以迅速發展,但由於起步較晚和條塊分割、市場壁壘等原因,我們的文化實力和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們還需要積極努力,尤其重要的就是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在改革中創新管理體制、創新產業格局,創新市場體系,創新市場主體,在改革中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
(本報記者 杜榕整理)
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孫曉雲代表
更好服務人民群眾
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這就給文化惠民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工作必須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近年來,我目睹了一系列文化設施的建設,也親身參與了公共文化設施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的工作,我工作的江蘇省美術館在全國提前3年免費開放,參觀人數已從過去每年10萬人上升到去年的103萬人。文化惠民,藝術家責無旁貸。我們將繼續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以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為己任,更好地服務於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更積極地參與到文化惠民工程之中。
(本報記者 申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