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意識:永葆本色的思想利器--理論--人民網
人民網

使命意識:永葆本色的思想利器

記者

2012年11月13日07: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十八大報告指出,面對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考驗,全黨必須增強使命意識,求真務實,艱苦奮斗,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砥礪前行,肩負歷史所賦予的使命,不斷成就偉業。

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仰望使命,不斷獲得前進的力量。

代表們認為,黨的十八大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使命意識”,就是要提醒全黨,時刻牢記黨的崇高使命,永葆政治本色,再創新的輝煌。

強大動力

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是什麼?報告已經給出了答案。

代表們在討論中認為,報告重申建黨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兩個百年”目標,就是要激發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熱情。作為共產黨員,理應時刻牢記宏偉目標,從中汲取力量。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州委書記納杰代表認為,宏大使命的背后,需要每一位黨員干部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地真抓實干。“我們文山黨委、政府的使命,就是絕不讓一個民族兄弟掉隊,到2020年同步進入小康。每想到此,渾身就有無窮的干勁!”

天津市委金融工委書記李國林代表認為,使命意識是增強責任感的表達,是一種積極主動作為的要求,“具備了使命意識,我們就有了崇高而明確的奮斗目標,就有了戰勝各種困難險阻的精神力量。”

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代表已年過七旬,仍然充滿活力。他理解的使命意識,就是“要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責任與使命,把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讓群眾穿好、吃好、住好,生態環境好,文化生活好。”

因為有使命意識,王樂義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村民,直至傳到全國,結束了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鮮蔬菜的歷史。他說:“我們現在離全面小康的要求還有差距,我要和全村人一起堅持不懈奮斗,爭取早日實現全面小康。”

責任擔當

使命崇高,任務艱巨。

注目我們繪就的宏偉藍圖,無一不是龐大的系統工程,真正實現需要長期不懈努力奮斗。

共產黨人要無愧於使命,需要有強烈的責任擔當精神和敬業奉獻精神。

甘肅省白銀市委書記張智全代表對此深有體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上,欠發達地區黨員干部的工作更多、責任更大、擔子更重,增強使命意識尤為重要。”工作千頭萬緒,但目標隻有一個,“就是要切實增強使命感,採取有力措施,確保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建成幸福美好新白銀!”

“增強使命意識,對我們基層黨員來說就是要牢記先進性,爭做先鋒模范,甘於犧牲奉獻。”重慶市雲陽縣大果水晶梨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大可代表發現了致富門路,拉著鄉親們一起干,走上了品牌化道路。

“老百姓把黨員當標杆,黨員自己要站得直、行得正,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要有敢想敢干的勇氣,銳意創新的朝氣和勇於擔當的正氣,不能畏首畏尾,停滯不前!”楊大可說。

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寶峰代表認為,增強使命意識,就要做好艱苦奮斗、長期奮斗的准備:“我們有許多好的制度,但每一個都不是完美的﹔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但離我們的宏偉藍圖還差得遠。不要讓自大自滿裹住我們前進的腳步。”

“全民醫保,舉世矚目﹔使命在肩,不容懈怠!”楊寶峰的話鏗鏘有力。

求真務實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

如何把宏大使命與個人奮斗對接,成為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雲嶺鄉郵遞員尼瑪拉木代表常年穿梭於高山峽谷間遞送郵件。近年來,隨著電視購物、網絡購物的流行,尼瑪拉木的郵遞任務加重了,但她說,“我是一個郵遞員,不管郵件再多、送郵件再困難,這都是我的職責,我都要把這些事做好。”

“勿以善小而不為。”尼瑪拉木說,隻要是有利於人民群眾的事,就要一心一意地去干。為群眾辦好每一件小事、遞好每一個郵件,都是履行使命的具體表現。

長期堅守在一線的貴州省都勻市水表有限責任公司水表流量檢驗員莫勤代表認為,讓每一個過手的產品,都能保証質量,守住這個關口,就是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中發揮作用。

中建七局一公司職工、河南省潢川縣雙柳鎮駐鄭州外建黨支部書記黃久生代表對報告中“示范者、引領者、維護者”的提法很有感觸:“保持使命意識,就是要敢於在平時亮出共產黨員身份,在奉獻中感受幸福,在做好本職工作中獲得價值感,同時要有上進心,帶動周邊的人一起向前走。”

貴州水城礦業(集團)老鷹山煤礦機修廠防爆班班長呂麗代表,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在她看來,守住每一天的平凡,就能收獲一份人生的不平凡。

聚是一團火,散作滿天星。回應使命召喚,匯聚黨心民心,攻堅克難、勇往直前,民族復興的偉業必將實現!      

(本報記者劉維濤、汪志球、曹樹林、胡洪江、張垚、孔祥武、於洋)

分享到:
(責編:萬鵬、權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