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於丹:孝道的時代新意與倫理重塑
於丹
2012年11月07日15:27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當前孝道具有豐富的時代特征,既是人們的行為標准,也是行為導向。“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盡孝無需技術主義,在親情縫合和道德重塑等方面具有深層的社會價值,是護衛傳統文化的倫理根基

孝道有了時代新意

人民論壇記者:孝道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范,在您看來,當前孝道有了什麼新的時代特點?

於丹:孝道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外安其身”。關心老人的物質生活,比如說給他們零花錢、做頓飯、買保險、帶他們旅游、帶子女回家等。衣食無憂,人才能夠安頓。孔子說,我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其中,“老者安之”就是讓老人有比較好的生活狀態。

其次,“內安其心”。很多子女在“外安其身”這條做得不錯,但“內安其心”就做得遠遠不夠。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肯定其自身的價值,不能讓老人因為年齡大、離開工作崗位而感覺遠離時代。

國家層面倡導孝道的深意何在

人民論壇記者:客觀地講,盡孝是較私人化的行為,為什麼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需要從國家層面提出和倡導?

於丹: 盡孝是中華民族約定俗成的傳統,這個傳統現在重新提倡,恰恰表明當前我們的行為需要重新確立導向。原來老“24孝”裡面有很多是按照當時的道德標准提出來的,顯然是過時的。今天的“孝”到底怎麼落地生根,怎麼跟當今人們的行為關聯?這需要一個行為導向。現在提出,正說明當今社會缺失了盡孝的行為導向。缺失不是說親子之情缺失了,而是道德界限模糊了,人倫之情常在,但大家存在選擇上的迷惑,孝道的新特點正好給了社會可以參考的行為標准和行為導向。

“論心不論跡”,盡孝未必技術主義

人民論壇記者:孝道是否需要明確的標准?做到了就叫孝順,做不到就叫不孝嗎?

於丹:曾經有一個國際化的標准,叫做“好的學習導致行為的改變”,意思是好的學習能夠使人從頭腦到整個行為發生改變。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盡孝,首先是內心的願望,孝道行為標准就是提倡大家要去盡孝,不是說做不到其中20條就不是孝子。理解這件事情,完全不必技術主義,希望大家領會孝道的深層含義。“論心不論跡”,別光看表面上要求你做哪條,很多事情不一定說每個人都要逐條做,但是你要理解,盡孝背后是兩代人之間的心意相通。

孝的標准讓我們從中找到一些可行的盡孝方式,包括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進行取舍。我認為,孝道提出的這些標准,都沒有“挾泰山以超北海”的事情,都是舉手之勞。無非就是“為長者折枝”的一些事情,無需技術主義式地一條一條對應。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人民論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