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 >> 理論 >> 理論書庫 >> 《美國貨幣史》
米爾頓·弗裡德曼 安娜·J.施瓦茨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連載  
《美國貨幣史》
  該書以貨幣存量為主線,研究了美國1867—1960年近一個世紀的貨幣發展歷程,及其對美國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作者通過對貨幣供應變化和通脹水平的因果關系的細致描繪,証明了貨幣政策對於一國經濟運行的深遠影響,尤其是貨幣在穩定經濟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書將繁雜詳盡的歷史統計材料與具有敏銳洞察力的經濟分析完美地融於一體。書中許多視角獨特的分析以及具有開創性的研究結論,例如作者關於1929—1933年大蕭條的分析和解釋,轉變了人們的觀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對金融市場的理解。
  該書被公認為是弗裡德曼的影響最為深遠和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經典著作。不僅是經濟學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參考文獻而且對於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特別是理解全球金融動蕩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介紹] [目錄] [后記] [書評] [留言]
 
作者簡介
  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貨幣主義理論創立者,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詳細】
>>相關鏈接
圖書目錄  
《美國貨幣史》序言
  本書的由來,起源於十多年前我們中的一員與已故的沃爾特·斯圖爾特的一次談話。談話的內容是如何對商業周期中的貨幣因素進行統計研究(這是當時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所作的關於經濟周期研究項目的一部分)。斯圖爾特強調最好將美國內戰之后的貨幣發展情況加以“分析性描述”(analytical narrative),以作為統計研究的背景,同時也指出有關“描述”的資料在當時並不容易獲得,但是這種“分析性描述”會在數據之外為分析增加更為需要的視角。
  他的建議使我們在原計劃的專題報告中,增加了一章來描述貨幣存量的歷史背景。這一章是在我們已經完成其余章節的第一稿之后才開始著手撰寫的,但是它的確顯示出了自己的生命力。由開始的一章變為兩章,然后成為獨立的一部分,現在已獨立成書。雖然本書與統計分析各自單獨成書,但是本書並不是完全獨立的。本書所使用的一些統計數據在即將出版的姊妹篇《美國貨幣存量的趨勢和周期,1867—1960》中有全面的解釋(后者成稿在前,但是付印在后)。當我們修訂《美國貨幣存量的趨勢和周期,1867—1960》一書時,斯圖爾特具有先見性的建議一次又一次為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遵囑所增加的對貨幣史的描述對我們所做的統計分析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詳細】
第一章 緒論
  本書討論了美國貨幣存量。3書中回顧了自南北戰爭(Civil War)剛剛結束到1960年的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美國貨幣存量的變化,研究了其變化的決定因素,並分析了貨幣存量對歷史重大事件的影響。
  我們的分析之所以從1867年開始,是因為1867年是美國貨幣存量估計值形成連續序列的最早時點。當《國民銀行法》(National Banking Act)在南北戰爭期間通過的時候,人們都相信州立銀行很快就將不復存在。結果,聯邦針對州立銀行的系統的數據統計中止了。但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州立銀行只是經歷了暫時的萎靡,並沒有完全地衰落。因此,我們的統計數據中有一段嚴重的缺失。南北戰爭前的統計數據也要比1863—1867年的數據更容易獲得。
  像在其他時期、地點一樣,在本書跨越的時期裡,貨幣在美國的政治、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我們必須深入探究其中的發展,以至於本書讀起來可能有點像一般的經濟史。不過我們提醒讀者並非如此,本書所涉及的內容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自始至終,我們都在跟蹤一條線索,那就是貨幣存量,我們對這條線索的關注也決定了本書將詳細分析哪些事件,而哪些將被一帶而過。【詳細】
第二章 綠鈔時期
  貨幣學者對從美國內戰結束到1879年重新實行黃金支付制度的這一時期懷有濃厚的興趣。這一時期國民銀行體系逐漸建立起來,而且從更一般的意義上說,這種銀行業結構在聯邦儲備體系建立之前大體上未發生變化。
  這一時期的貨幣本位制度有其獨特之處,其中一些特征直到幾十年后才得以重現,而另一些就此銷聲匿跡。在該時期的信用本位制下,沒有任何政府部門承諾向所有法償貨幣持有者以固定的價格出售黃金。美國貨幣與其他國家貨幣之間匯率是完全自由浮動的。這種信用本位制后來在1933年才再一次出現。美元與諸如英鎊、法國法郎等主要貨幣的自由浮動匯率制在一戰時才又出現,但它們在重新出現后延續的時間都沒有在內戰后持續的時間長。這可能也是在浮動匯率下美國官方交易對黃金和外匯市場均無重大影響的唯一的一段時期,也隻有在這一時期,綠鈔和黃金這兩種同時用於國內支付的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是自由浮動的。
  最終,在這一將近15年的時間裡物價水平下降了一半,與此同時,經濟繼續高速增長。這一時期有兩個現象:一是貨幣制度安排的爭議埋下了隱患,並將在未來的幾十年間困擾美國﹔二是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定將使美國進入世界領先國家的行列。兩者的同時出現使我們對通貨緊縮和經濟高速增長不能共存這一如今廣為接受的觀點的正確性產生了懷疑。【詳細】
·第一節 1867年貨幣存量的構成
·第二節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
·第三節 恢復鑄幣的政治斗爭
·第四節 影響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第五節 與綠鈔時期相聯系的幾個特殊問題
·第六節 總結
第三章 銀元政治和價格長期下降(1879-1897)
  1879年美國恢復了金本位制度,當時美國大部分重要貿易伙伴國都採用金本位制,所以此舉基本上顛覆了貨幣存量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在之前的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存量是國內因素影響下的外生變量。產生影響的主要路徑是由貨幣存量影響貨幣收入水平,再傳導至價格水平,最后影響到美元匯率。當然不排除其中某些環節的影響是反向的。要回歸到戰前平價的鑄幣支付,就意味著貨幣存量必須有相應的調整。然而這種調整隻能借助或明或暗的政治手段達到,經濟力量無法“自動”完成這些調整。但這些經濟力量的確左右了事態的發展,才能使得政治干預達到其預期的目的,否則這些干預可能根本無法發揮作用。
  然而,在金本位的固定匯率下,貨幣存量最終是由外部因素影響的內生變量,至少對於金本位制世界中的小經濟體是這樣的。90此時貨幣存量發揮作用的機制是由固定匯率經國際收支差額,傳導到貨幣存量,最后傳導到與匯率相適應的國內價格。同樣,毫無疑問,其中一些環節的影響方向可能會有所不同。另外,各經濟變量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因此由國內政策創造的貨幣存量可能與國外因素所決定的存量值在短時期有較大幅度的偏離,信用本位制下的經濟作用機制也是如此。除了短期內的這種偏離,隻要還是在金本位制下,國內政策隻能通過兩種方式影響貨幣存量:一是改變和固定匯率相適應的價格水平(比如,通過關稅影響國際貿易,或者影響資本流動)﹔二是改變和價格水平相適應的貨幣存量(比如,通過影響持幣動機)。隻要金本位存在,這兩種影響方式就存在。【詳細】
·第一節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第二節 銀元政治
·第三節 導致貨幣存量改變的因素
第四章 黃金通脹和銀行改革(1897-1914)
  1897—1914年間,美國物價水平上漲了40%—50%:按照批發物價指數計算,上漲幅度接近50%,或者說平均每年上漲2.5%,按照平抑國民生產淨值的隱含物價指數計算,上漲了40%,或者說平均每年上漲2%(參閱第13章)。1914年的價格達到了1882年恢復鑄幣支付后的頂峰水平。
  這種價格走勢在美國歷史上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從可獲得的數據判斷,在和平時期,價格水平從未出現過如此長或更長時間的持續性上漲。1948—1960年價格持續上升,但隨后趨勢發生了逆轉,否則二戰后的這段時期將成為類似的價格長期上漲時期。美國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更大幅度的價格上漲,但是無一例外都發生在戰爭期間或者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比如在獨立戰爭、內戰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物價幾乎都翻了一番。但就和平時期而言,在價格上升總體幅度上唯一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是19世紀50年代初加利福尼亞黃金大發現后的那段時期,該時期價格上漲速度高於1897-1914年間,但持續時間不及其一半。
  1897年以后,世界范圍內的價格都出現了上漲,美國的價格變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西方國家通過統一的貨幣本位制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可以將英國的批發物價指數作為其他西方國家價格水平的合理代表。根據交易所指數(Board of Trade index)計算,英國批發物價指數在1897—1914年間增長了26%。【詳細】
·第一節 經濟復蘇時期(1897—1902)
·第二節 相對穩定的增長時期(1903—1907)
·第三節 1907年的銀行業危機
·第四節 支付限制解除后的銀行改革
·第五節 后危機時代(1908-1914)
·第六節 貨幣存量數學意義上的變動
·第七節 回顧比較
第五章 聯邦儲備體系的初期(1914-1921)
  經濟平穩時期頒布的《聯邦儲備法》,在經濟陷入混亂的年代經歷了第一次考驗。伴隨著一戰而來的對金本位制大范圍的放棄或鬆動,這一法案生效的環境與制定者們原有的期望迥然不同。為了使聯邦儲備體系適應戰時要求,法律的制定推動了貨幣和銀行結構的進一步變化。
  第1節所勾勒的這些貨幣和銀行結構的變化,對美國中立時期的通貨膨脹及與之伴隨的超過45%的貨幣存量的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對戰時與戰后的通貨膨脹及與之伴隨的貨幣存量接近一半的增長則發揮了顯著作用(第2節)。根據新法律建立的貨幣當局所採取的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1920—1921年貨幣存量大規模下降的時機與特征,該時期美國出現了急劇的經濟緊縮以及價格水平空前快速的下跌(第3節)。【詳細】
·第一節 貨幣和銀行結構的改變
·第二節 戰時和戰后的通貨膨脹
·第三節 1920-1921年的衰退
我要評論  
 
 圖書連載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