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理论圆桌会】加强耕地保护,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代晓灵 

2022年06月22日08:5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集理论之思,汇大家之言。《理论圆桌会》栏目,紧跟理论热点,关注理论动态。

本期主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同时,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哪些措施可以有效保护耕地、提升耕地产出水平?本期理论圆桌会,集纳专家和媒体观点,一起探讨。

形成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

稀有且肥沃的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如何加强黑土地保护?人民日报刊文指出,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需要相关规划、资金、项目间统筹配合,多主体协同、多政策协力、多技术合成。从轮作休耕的推广,到秸秆覆盖还田等耕作方式的应用,新方法、新模式助力黑土地地力提升。从《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施,到黑土地保护法酝酿出台,保护黑土地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制度正在“长出牙齿”。各担其责、形成合力,才能形成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

处理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耕地,既需要政策拉动、科技支撑,也需要种粮大户带动。黑龙江等4省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民是黑土地的耕耘者,有责任保护好黑土地。如今,在东北农村,很多农家院子里都停放着免耕播种机,保护性耕作已经越来越广泛。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结合,不仅有助于减轻土壤风蚀水蚀、提升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也能有效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农民是黑土地保护的关键主体,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发展高效农业、品牌农业的有机结合,让保护者不吃亏、种粮者能增收,才能调动农民用地养地的积极性,让黑土地重焕“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的生机。【详细】

用“长牙齿”硬措施保护耕地

学习时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耕地是14亿多人赖以吃饭的生命之根,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和战略定力。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必须多措并举出实招。解决“硬制约”,要有“硬举措”。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重点做好“定线、定位、定责”,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并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流转土地破坏耕地层、侵占永久基本农田等行为决不姑息、严肃查处、严厉问责。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实行耕地保护与财政奖补、信贷政策挂钩等方式加大耕地建设投入,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创制、模式构建等推进全链条耕地科技创新,通过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骨干灌排工程设施除险加固和配套达标等提升耕地水利条件,真正实现“农田必须是良田”。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确保各省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详细】

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切实提升耕地产出水平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庞德良撰文指出,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切实提升耕地产出水平。一是严守耕地数量红线。耕地的红线就是保障粮食的大坝,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质保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二是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将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由单一营养体系上升为营养体系、污染体系、生态体系为一体的“三土三系”系统性工程。三是扩大有效耕地供给。要实施盐碱地土地改造工程,加强盐碱地综合治理,将具备开发成耕地潜力的2亿亩“不毛之地”转变为高标准耕地。四是要树立大食物观。要深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破除耕地的资源束缚。粮食的空间来源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向土地要粮食转而向江河湖海要粮食。【详细】

田长制——压实保护责任 提升耕地质量

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崔宝敏撰文指出,近年来,全国多地推行建立田长制,以分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实践证明,田长制在贯彻落实耕地保护中具有独特优势。一是采用大数据技术,有利于精准提高耕地保护能力。各级自然资源规划和农业农村部门采取永久性基本农田数据库共享机制,可以适时有效地解决谁保护、谁种植、如何种植的问题。二是整合现有队伍,将耕地管理与村庄治理相融合。依靠现有的护林员和水资源管理员等队伍,实现村级耕地的日常巡查,达到田长、湖长、河长等多“长”合一。三是启用数字网格化系统,主动提高管理水平,有效弥补人力巡查监测不够充分的短板。四是创新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基本确立耕地保护工作格局。多措并举,健全配套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保持耕地数量总体稳定,合理布局永久基本农田,明显提升耕地质量和利用水平。【详细】

开展土地卫片执法,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人民网发表评论指出,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和基础,保粮食安全必须保耕地安全。开展土地卫片执法,就是要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现在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统筹发展与安全。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也关乎14亿人生存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各级务必心怀“国之大者”,切实抓在手上。要深刻认识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对于土地保护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中。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作为执法监督的重要力量,必须切实履行责任,打消不敢查、不愿查的顾虑,敢于监督、敢于亮剑。

自然资源部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开展督查工作、加大监督力度,建立完善“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工作机制。此外,督察和执法也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解决卫片执法中出现的问题。更加严格的监督、更加有力的举措,必将织牢织密耕地保护网。这也告诫相关地方,在耕地保护上,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难以蒙混过关,不能心怀侥幸。【详细】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人民网)

(责编:刘圆圆、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