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实
2022年03月09日08:47 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耕地是14亿多人赖以吃饭的生命之根,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和战略定力。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施政方略。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文指出,土地要素制约是一个硬制约,在土地问题上要“长期从紧过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指出“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大家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到要求“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嘱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到强调“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联组会上再次强调“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念兹在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为各级党委政府从战略层面把握、从政治高度考量、在工作中精准落实耕地保护战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迫切需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是“国之大者”。地为粮之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命根子在耕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基础,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在粮食问题上可以有丝毫麻痹大意。我国保饭碗的耕地数量正在减少,局部质量也在变差。从规模上看,2009年至2019年,我国耕地年均净减少超过1100万亩,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以2019年底为标准时点,中国耕地总面积约19.18亿亩,以这样的速度减少,10年后可能会突破18亿亩红线。一些省份耕地保有量已突破耕地红线,“非农化”“非粮化”现象比较突出。从质量上看,我国耕地中低产田占比2/3以上,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如果放任这些问题不管,必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危及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危及国家总体安全。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只有从严从实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才能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赢得主动权,构筑起保障国家安全的牢固防线。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必须多措并举出实招。解决“硬制约”,要有“硬举措”。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重点做好“定线、定位、定责”,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并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对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流转土地破坏耕地层、侵占永久基本农田等行为决不姑息、严肃查处、严厉问责。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实行耕地保护与财政奖补、信贷政策挂钩等方式加大耕地建设投入,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创制、模式构建等推进全链条耕地科技创新,通过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骨干灌排工程设施除险加固和配套达标等提升耕地水利条件,真正实现“农田必须是良田”。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确保各省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