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系列第三讲(总130期)

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2020年08月17日13:0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为进一步推动形成读经典、学理论、强素质、作表率的浓厚氛围,2020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以“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为主题,将邀请一系列国内权威专家,导读《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国家与革命》等经典著作。作为“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系列第三讲(总130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钟君做客讲堂,以“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主题,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进行导读。

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钟君

精彩观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提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石,标志着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在思想上彻底转变为新唯物主义者。《提纲》是马克思在思想上的分水岭,也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成人礼,从此以后,马克思真正成为了代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那个思想上走向成熟的马克思。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发挥出巨大威力,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力量的强大武器。

·道路千万条,实践最重要,唯有实践才能改变世界,才能让我们心想事成。舞台再大你不上场终究只是观众,道理再多你不实践终究只是看客。科学的实践能够让我们成为世界的主人,而不是事物和事务的奴隶。愚公精神及其实际行动的本质就是科学实践。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就要求,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干部是干出来的,不是演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形式主义就是直观的、表面的、肤浅的唯物主义,甚至是唯心主义。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要求。搞形式主义的人,大都不愿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愿担当,只务虚功,不求实效,从根本上说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马克思告诉我们,不但要解释世界,更要改造世界,还需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改变世界的根本途径就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也就是人们现实的、能动的、具有批判精神的改造世界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干”字就是实践的通俗表达。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看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艰巨性,立愚公志,学会苦干。其次要更加坚决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实干。最后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力求使该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相一致,按照实践革命性原理的要求,学会变革求新,创新干。

·与其抱怨环境,不如通过实践改造环境。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同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不是人性决定历史,而是历史决定人性。抽象人性论是意识形态领域很多错误思潮的理论根源。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墨子则根本不承认人有固定不变的永恒的本性,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争论了几千年,谁也说服不了谁。没有“本恶”的人性,也没有“本善”的人性,只有随着社会关系起伏的人性。

·国家机关的年轻干部为什么需要到基层大熔炉中进行实践锻炼?这是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基层的社会生活恰恰最具体、最复杂、最真实,最能锻炼人和培养人。社会和基层实际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复杂,国家部委的领导干部,尤其已经或即将成为业务骨干的年轻同志,如果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理,不通过实践了解基层,制定的政策就容易不切实际,就落不了地。

·对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生平,我们可以发现,二者都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革命精神的思想家,但由于对哲学使命的不同认识,二者选择的道路是不同的。费尔巴哈隐居乡村,著书立说,在精神世界里解释世界,终其一生就是一个思想家。马克思选择的是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改造世界,终其一生。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义无反顾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从未逃避!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更是革命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或许这就是两个思想家基于对哲学使命的不同认识,而做出的不同的人生选择。

·所谓幸福,本质上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美好状态,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的统一、眼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统一。奋斗的过程就是积极进行劳动实践的过程,积极的劳动创造不仅为幸福的实现提供物质条件,而且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体验;积极的劳动创造不仅能为个人创造美好生活,也能给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实现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积极的劳动创造不但满足了人们眼前的利益需要,更有利于为满足长远的利益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越奋斗,越幸福。

·重温经典必须先了解经典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文本必须研究文本所产生的时代的历史。历史是“正本”,文本只是“副本”,是对历史的阐发和反映。因此,只有通过对马克思创造活动和思想历程的原生态的再现,才能读懂马克思文本中的问题与争论。

本讲要点问答: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只有十一条,不到1500字,为何如此重要?

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1845年春,马克思旅居布鲁塞尔时写作的一篇重要哲学文献,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提纲》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提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石。标志着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在思想上彻底转变为新唯物主义者。《提纲》是马克思在思想上的分水岭,也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成人礼,从此以后,马克思真正成为了代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那个思想上走向成熟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提纲》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还曾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9期上刊发《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系统阐述,对《提纲》的主要原理和时代意义进行精辟阐发。

2.费尔巴哈是谁?

答: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1804年7月28日诞生在巴伐利亚的兰得休特城一个先进的、具有反封建情绪的、著名而有教养的刑法学家的家庭里。1823年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后因对神学感到失望,转到柏林大学学习黑格尔哲学。随后,因为不满意于黑格尔哲学的抽象性,他开始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1830年,费尔巴哈匿名出版了《论死与不死》,由于其观点和正统的基督教教义背道而驰,开始遭受官方迫害,被大学辞退了,并且不可能再从德国任何一个大学获得一席讲授之地。费尔巴哈遂于1837年迁居绍伦吉亚的一个不大的布鲁克堡村,在这个远离德国文化中心的地方,他生活了25年,几乎没有离开过。撰写了《黑格尔哲学批判》,批判黑格尔颠倒了“主谓”,第一次整个地,而且永远地转到唯物主义立场上来了。1841年他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把神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坚决地宣布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他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从而在黑格尔哲学的坚固体系上炸开了一个缺口。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了些什么内容?

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十一条,近1500字,非常精炼,主要内容分四个方面:—是在本体论层面,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二是在认识论层面,论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阐发了科学的真理观;三是在历史观层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相一致才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四是从哲学观层面,即从阶级基础、哲学使命和功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

4.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奠基石?

答: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作为历史主体,真正现实的、能动(革命的、批判的)改造客观对象(客体)的感性活动。简单说,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现实活动是实践的四个基本要素。主体的作用体现为主观能动性,客体的作用体现为客观规律性。只有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现实活动,才能称得上是科学的实践。哲学上的实践观就是干事的学问,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回答了为什么要干事,要干什么事,怎么干事,如何评价干事效果等问题。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唯物主义必然是辩证的。不同于旧唯物主义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世界,也不同于唯心主义只是从主体的、能动的方面理解世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去能动地、辩证地理解世界,由此宣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是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而是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能动的反映论,从而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传统哲学奠定了一块至关重要的理论基石。

5. 真理是什么?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答:真理就是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相一致。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没有真正解决真理观面临的难题。旧唯物主义认为真理就是人的认识被动地、直观地符合于外在的物,而唯心主义则认为真理就是让客观对象符合于人的自我意识,换句话上,自我意识就是真理。马克思的实践观为解决真理观难题开辟了一条“新唯物主义”的路径,《提纲》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就是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类历来崇尚真理,但对于什么是真理,如何检验真理,却一直莫衷一是,人们要么把裁决权交给书本,认为书本的话就是真理;要么把裁决权交给多数,认为大家认同的就是真理;要么把裁决权交给杰出的少数,认为他们说的或认同的就是真理。但是人们最终发现,无论书本的话,还是简单的多数,还是少数人非凡的才能,都不是真理的可靠证明。因此,只有联结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之所以能联结主观与客观,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所谓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以把思想、理论直接现实化。正如毛泽东所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非常伟大的。它首先反对不可知论,坚持科学的可知论;其次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6.人性到底是什么?

答:费尔巴哈认为人之所为人,是因为人存在一种抽象的本质性。他指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恩格斯说的劳动——而是意识。具体来说,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是理性(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和心(心力是爱)。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具有区别与其他物种的类的本质性,他把人的本性理解为抽象的“类”本质,理解为人的一般的、抽象的“共同性”,从而否认人的社会性(历史性与具体性),其基本立场是抽象人性论。正因为如此,费尔巴哈所说的历史,是由不变的人与不变的人性构成的历史,而不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人类实践的历史。正因为如此,费尔巴哈在自然领域是唯物的,进入到历史领域就是唯心的。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实践主体的不是精神、理念(唯心主义观点),也不是纯粹自然的个人或抽象般的人(旧唯物主义),而是现实的历史的人。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的基础上,科学地阐释了人的本质。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涵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来看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第二,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包括以生产关系为主的物质关系,以及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关系等。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变化的,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个人的永恒的人的普遍本质。正因为如此,历史不是由抽象的人性决定的,而是由现实的、具体性,具有社会性的人通过物质生产、政治生产、精神生活的实践创造的。

7.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答:在《提纲》中,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深刻道理。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这里的社会生活,既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包括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教育、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精神生活。其中,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精神生活虽然不是实践活动,但它根源于实践。马克思之所以把实践确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正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找到了打开人类历史秘密之门的金钥匙。

8.哲学的使命和功能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是为了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传统哲学,肩负起面向整个人类社会、指导整个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使命。很明显,新哲学和旧哲学的视野、格局和胸怀是大不相同的。哲学不能只是为某个人、某个阶级这样的“小我”服务,更要为人类社会的“大我”服务。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哲学思想,“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哲学的功能是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往的哲学更多的是解释世界,而新唯物主义的功能不仅在于正确地解释世界,即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而且在于改造世界,即指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世界,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建设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因此,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它既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改变世界。这是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话。马克思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9.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与实用主义有什么区别?

答: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实用主义有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套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主体具备充分的能动性,它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并将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作为检验认识是否准确的衡量标准。目的在于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依据规律改造世界,让事物发展既合乎主体的“目的性”,也合乎客体的“规律性”。在实用主义里面,主体是没有能动性的,它盲目地被现实中“直观”的“有用性”所吸引,处于一种放飞自我的状态。所谓“有用性”,在不同层面和时间线上,表现大不相同。今天讨好一个领导,得到了一点好处,明天可能会因此失去更多。这正是我们要只站“对”,不站队的道理。

实用主义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只讲实用,忽视真理,不择手段,短视功利。有人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干”就完了,什么有用干什么,学理论没啥用。只强调理论,否定实践的倾向是错误的,空谈误国。只求实用,忽视理论的倾向也是错误的,这两种倾向都不是马克思主义,都不符合唯物辩证法。实用主义重视实践,但轻视,甚至是忽视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用来解释世界是什么和如何改变世界两类问题, 很显然,实用主义对哲学的看法比较片面,在现实生活中实用主义必将滑向功利主义。

10. 今天学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哪些现实启发?

答:(1)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时代也验证伟大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正确地解释了人与社会的生成和发展,而且对于人的认识也做出了科学的说明: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的需要就是时代的课题,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时代也验证伟大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发挥出巨大威力,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力量的强大武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了灵活运用,并且对其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这一重要思想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谋划和战略部署,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路线图和方法论。正是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与伟大自我革命,沉着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办成许多大事要事、解决许多急事难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2)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干”字,他曾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撸起袖子加油干”“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这些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朴实而又深刻的话语背后,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始终坚持和当代运用。

(3)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幸福”的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智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急剧转型的当代社会,为什么会有人感觉不幸福,为什么社会焦虑成为一种集体病症?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幸福观扭曲,过分强调物质幸福而忽略精神幸福,过分强调眼前幸福而忽视长远幸福,过分强调个人幸福而轻视社会幸福,过分强调结果幸福而蔑视过程幸福。二是忽略了积极的实践(奋斗)对于幸福的意义。

所谓幸福,本质上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美好状态,是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的统一、眼前幸福与长远幸福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劳动,也就是人的生产劳动实践,这是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从哲学上讲,奋斗就是积极的实践活动。人们只有在努力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幸福的完整性,克服畸形幸福观带来的社会焦虑。

“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简介:

“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交通银行、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协办。自2009年创办以来,坚持每月一期,迄今读书活动已举办130期。为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必须走在理论学习的前列,在学懂弄通做实上当好示范”的指示要求,主办方对2020年读书活动进行了全新的升级改版,以“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主题,立足于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打造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新课堂、组织生活新平台。读书活动通过在支部工作APP首播,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学习大国”“人民党建云”微信公众号,人民视频客户端、人民智云客户端等各平台上线,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扩大学习覆盖面和传播力,探索适合机关青年特点的学习方式方法,使更多党员干部从中受益。

往期回顾

【第一讲】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共产党宣言》导读

【第二讲】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

 

学习大国微信公众号

人民党建云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责编:曹淼、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