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唯物史观视阈下口述史料价值与历史虚无主义批判【2】

周进

2017年11月13日10:31    来源:红旗文稿

二、辩证认识口述史料的价值与局限

1.口述历史拓宽史料建构渠道,引起史学研究范式的更新。

口述史,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具有严格定义和规范的专门学科。“口述史是围绕着人民而建构起来的历史。它为历史本身带来了活力,也拓宽了历史的范围。它认为英雄不仅可以来自于领袖人物,也可以来自于许多默默无闻的人们”,“它把历史引入共同体,又从共同体中引出了历史”。([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覃方明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它把历史学视为一门关于人、关于人类过去的科学,反对传统史学局限于政治史的狭隘性;它主张史学研究应包含人类过去的全部活动,主张对历史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考察以从整体上去把握;在方法论上,它倡导多学科合作,即吸取其他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口述史恰恰在这些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法国有句谚语:“一个老人的离去,就是一座小型博物馆的倒塌。”近年来口述历史更进一步,不仅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的行为,而且还把他们的愿望、情感和心态等精神交往活动当作口述历史研究的主题。这不仅使史学研究的视角产生了根本变化,也使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用村史、家史、社史、厂史的方法教育青年群众”,(《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97页)激发了史学界尤其是高校历史系学生走向厂矿、农村进行历史调查,撰写“四史”的热情。在“四史”编写中,口述访谈、回忆成为较多运用的一种主要方法,尤其是家史,多着重于结合大的历史背景,通过个人回忆反映时代面貌。

2.口述史料丰富了历史信息记载,为全面、立体、客观还原历史和认知历史提供可能。

口述史料以形象、生动、鲜活的特性,和文献资料互为补充、互动互证。那些不仅来自领袖人物、也来自平民百姓和少数族群口述的人生故事,使史学家得以从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中,发掘出许多以往被忽略的侧面,或者为传统官私方文献遗忘的段落。它使人们可以观察到制度和结构以外的人性和他们的心态,这正是其他的史学研究方法难以企及而口述史特别擅长之处。这些亲历者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历史地位,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幕有着比较准确的了解,并且使用了很多不对外公开的档案资料,因此,不仅在史实方面比较可靠,而且往往含有很多独特的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3.口述历史具有不可回避的主观性、不可靠性和一定的验证难度。

口述历史是一项无法独立完成的工作,必须由口述者和采访者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口述者同时立足于口述历史的客体和主体两个位置上,因此其在这项工作中担任最重要的角色,但在这个过程中,口述者与采访者的交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侧重点,口述者所诉说的事情中难免会带有个人色彩,在对具体事物的评判上存在主观诱导性描述、对现代认识产生指涉性分析。同样,采访者也许会出于功利目的,在采访的问题中更倾向于了解符合自己观点的角度,从而对口述者产生方向性引导。因此,都能影响后人更客观、准确地了解那段不曾经历过的历史。同时,口述者因年龄、身体健康、情感、认识差异等原因,难免对过去的记忆存在遗忘、不完整、不准确的情况。口述史料的准确性因口述者的离世或者旁证的缺失增加验证难度。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曹淼、谢磊)
相关专题
· 《红旗文稿》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