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

王凤青

2017年08月22日09:5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历史发展潮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价值观层面的集中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性质和特征,能够为山东省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资源、精神支撑与动力支持。因此,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加强对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宣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丰富内容,这些思想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而言,无疑都是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深厚的文化沃土,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加强对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环境。

比如讲仁爱。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谓仁,就是爱的意思。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但是,怎样才能做到爱人呢?孔子提出的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实现仁必须能够推己及人,在想到自己的同时,也应该想到别人。和它相对应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种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公正”“友善”等内容,有着某种程度的意义连接,完全可以经过现代改造和赋予它新的解释,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强大支撑资源。

又比如守诚信。讲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管子?枢言》中有“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的说法,认为诚信是团结天下的纽带。《论语?述而》中也有这样的说法:“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这里,诚实守信被孔子列为教育学生的四项内容之一,认为讲诚信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品质。但是,孔子对于诚信的认识并没有仅仅限于要求个人要讲诚信上,他还认为诚信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一个国家可以“去食”“去兵”,但不能“去信”。子贡向孔子询问治国之道,孔子说,丰衣足食,兵强马壮,政府要获得百姓的信任。子贡又问,倘若不得已,于三者之中去掉一个何者为先,孔子回答说去兵。子贡又问,如果必须再去掉一个呢?孔子回答说去食。没有粮食,人不过是被饿死而已,但自古以来人皆有死,但是如果政府不能获得百姓的信任,这个国家就建立不起来了。这表明在治国之道中,孔子是将政府获得百姓信任放在了兵强马壮与丰衣足食之上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守诚信也被列入了倡导的公民价值准则之中。当然,现代诚信不是对传统诚信的简单重复。传统诚信的作用范围局限于熟人社会,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而现代诚信的作用范围是陌生人社会,是要培养强化人们的契约意识。因此,要求对传统诚信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但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可以为现代诚信建设提供资源借鉴,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

再比如有道德。中华传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是一种德性文化,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的例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就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段话实际上提出个人、家庭、国家、天下,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要表现人类最高的道德。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中也表现得特别明显。孔子门下著名的四科十哲中,“德行”科列四科之首。孔门弟子3000中,不乏博学多能者,也不乏就任高位、享受厚禄者,但是孔子却最欣赏颜回,就是因为颜回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能保持一个君子应有的德行,这就是“不改其乐”。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里的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无疑都是重要的支撑。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质上也是针对个人层面的道德要求。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中这些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丰富内容无疑都是值得发掘和弘扬的。

还有尚和合。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比如,《荀子?天论》中就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大自然的运行变化有固定规律,不因为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桀而消亡。用合乎正道的措施适应它就吉利,用违反客观规律的措施对待它就凶险。加强农业生产并注意节约,天就不可能使人贫穷,按照天时、季节安排生产活动,天就不可能使人困苦,遵循天道而不发生差错,天就不可能使人遭祸。孟子也认为人要顺应天时,保护生态环境,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另外,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众所周知。这句话虽然承认有天时、有地利,但认为人和更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这一点也得到了西方人的认可,20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就非常欣赏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等思想,希望这些思想能在今天为世人接受并发扬光大。这种思想不仅造就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理念,而且也必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下一页
(责编:曹淼、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