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措施和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3】

胡建淼

2017年08月17日08:46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四、全面依法治国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一项长期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将全面依法治国置于“四个全面”之中,来全面协同推进,特别要注重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将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选择。党的领导地位由国家的根本大法所确定。我国《宪法》在序言中阐述道:“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就是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的具体内容是: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就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树立宪法权威。依法治国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在宪法和法律之下而不是之上,在宪法和法律之内而不是之外进行活动,不具有超载宪法和法律之上和之外的特权。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二)法治与改革

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又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因为法治对改革起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改革离不开法治。习总书记说,国家的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首先,法治对改革起引领作用。为了改革,我们必须制定改革性法律,引导改革活动。坚持立法先行,让改革本身就成为法律的实施过程。其次,法治对改革起规范作用。改革的决定和程序都必须符合法律行为规范和法律程序规范,让改革行为在法制轨道内进行。为了改革,某些地方要停止某些法律适用的,就必须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再次,法治保障改革。对于成熟的改革成果,我们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保障改革的方向和成果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最后,改革促进和完善法治。法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社会变革的产物,也是对社会变革的反映。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使市场“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使“国家管理体系”转变为“国家治理体系”,使“法律体系”转变为“法治体系”,这些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必将引发一系列法律变革,倒逼法治的发展。

(三)法治与效率

现在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将法治与工作效率对立起来,认为法治影响工作效率,捆绑了人们的手脚。有的甚至说,“要依法无法完成任务,要完成工作任务就无法依法”。有的认为,“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不出事就是有本事”,办事压根儿就没有法治观念。实行法治当然需要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但法治是最为有效的治理方法。我们用人治的方式,有时也能解决和处理一些问题,但它只能解决一地和一时的问题,无法解决全局性和长远性问题。法治不仅不会影响效率,而且中外的历史都表明,法治是人类最文明和最有效的治理方式。

(四)法治与德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们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引领、促进和保障作用。法律通过它规定的内容和方向,旗帜鲜明地表明支持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这本身就是对道德价值的彰显。法律的规定,不仅是禁止什么反对什么,同时也通过政策、措施、法律后果等推动和促进人们的行为走向。法律还通过设定法律责任来保障已经法律化了的道德规范为全民所遵守。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如果一个执法者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没有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其内心就不会敬法、守法,执法就会变成以权谋私的权力滥用,背离社会主义的法治的宗旨。(作者:胡建淼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参考文献]

[1][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胡建淼.以“两个突出”“三个关键词”解读四中全会精神[J].行政管理改革,2015(6).

[2][3]许亚文,俞良早.马克思恩格斯探索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与实现中国梦[J].党政研究,2017(1).

[20][21][22]曹琼.四个全面视野下法律的社会调控作用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15-05-01.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上一页
(责编:曹淼、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