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解放军报:巨笔擘画时代蓝图

——写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之际

解辛平

2017年05月12日14:53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巨笔擘画时代蓝图 - 解放军报 - 中国军网

  新的历史一页,从这里打开。

  2013年9月和10月,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用如椽巨笔,勾勒出一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壮美蓝图。

  2016年11月17日,纽约,联合国总部。 状若天穹的大会厅内,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代表头戴耳机,齐聚一堂,汉、英、法等多种语言,随电波传递,一份载入史册的决议诞生——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欢迎共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倡议。

  4个月后,安理会一致通过第2344号决议,确认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并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载入其中。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雁栖湖畔拉开帷幕。盛会的召开,必将使“一带一路”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也必将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一)

  拉长时空的镜头,才能看清当下之重大意义。

  2013年9月7日,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主席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10月3日,印度尼西亚国会。习主席在演讲中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穿越历史、着眼未来、横贯东西、陆海并进——这是计利天下的中国方案,这是梦想对接梦想的时代交响。

  习主席高瞻远瞩,总揽世界大势,提出被国际舆论赞誉的“伟大倡议”,在全球引起热烈反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机遇,人们表示出巨大热情,寄予厚望。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和沿线国家港口城市串联起来,形成海上贸易带。

  这幅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宏伟蓝图,提供了“认识世界地理空间的新颖想象”,打通了传统的“中心”与“边缘”,被称为“国际关系史上的创举”。

  “一带一路”意在共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的,是以发展为导向,而不是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视野;展现的,是共同发展的广阔胸怀,而不是零和博弈,甚至咄咄逼人的对抗型思维。

  诚如习主席所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共商,意味着利益共同体;

  共建,意味着责任共同体;

  共享,意味着命运共同体;

  三大纽带将沿线各国凝聚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共赢。以此为契机,历史激活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快进键。

  “一带一路”重在联通——

  1134公里——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直线距离,比北京到上海还近。如果直飞,只需不到2小时。然而,由于两国间无直航,要到阿联酋的阿布扎比转机,整个航程至少需要12小时。

  这一尴尬现实,折射出互联互通之紧要。经济要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破解难题,让经济血脉更加通畅。

  往来无穷谓之通。历史告诉我们:通,能整合资源、取长补短、联络感情、共同进步。在阿曼新闻大臣哈萨尼看来,“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能增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一带一路”穿越不同文化圈,能使沿线国家的文明之光交相辉映。

  白俄罗斯通讯社社长德米特里·茹克认为:“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远远超出中国的国家利益范畴。一个人的站位,超越了个人利益、国家利益,能看到更为广泛的人群的利益。”

  (二)

  “一带一路”倡议,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历史中走来。

  自张骞“凿空西域”,中西方交通实现历史性开拓。以汉都长安为起点,连接贯通亚欧非的古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沟通、交流、发展和融合的历史舞台。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与亚、非两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

  大漠孤烟,驼铃声声;波光粼粼,云帆高张。通过陆、海两条漫长的线路,商人、工匠和使臣络绎于途,茶叶、瓷器、铜镜、香料、琉璃等,一起往返于万里之外的异国市场,那是一幅幅“丰富多彩、辉煌繁盛的画面”。佛教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更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高峰。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李商隐的诗是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

  古丝绸之路,以和平的方式开展贸易,传播文化和科技。依托“陆丝”“海丝”两条大道通途,沿线民众相知相交,中国的活字印刷、火药以及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等,传向四方。千年之后,人们仍能感受到古丝绸之路的巨大影响。

  而最为宝贵的,是其蕴含的“精神密码”——陆地和大海,不应是骑手和水手的厮杀地,而应成为民众共谋发展的大舞台。

  从理念、愿景到行动,“一带一路”倡议传承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凝聚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文化精髓,显示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这一倡议,能让世界更好地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经验。中国快速发展的路径,世人关注;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世人关注。中国的发展经验,包容性强,它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也有利于世界均衡发展、共同发展。

  这一倡议,能让世界更好地搭乘中国的“快车”“便车”。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也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与中国对接,就是乘坐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沿线各国发展规划,不另起炉灶,以实现优势互补。

  “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习主席在多个场合,对“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共赢的理念作了深入阐述,点燃了沿线各国积极参与的巨大热情。

  纵观全球,论规模和影响力、号召力、动员力,世界上的国际公共产品,能与之媲美者鲜之,堪称典范。

  (三)

  “一带一路”建设是时代的呼唤,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是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主席这一重要论述,展现出一个东方大国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崇高追求。

  近现代以来,西方的快速崛起,看似“一时无两”,甚至让有的学者断言“历史终结”。然而,历史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大戏,有时还不无讽刺。谁曾料想,当人类的脚步踏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拉大……

  曾是全球化鼓吹者和受益者的国家,一时间竟被逆全球化思潮所笼罩,国际社会苦无良策。

  “世界到底怎么了?”人们在焦灼与混沌中发问。

  有人将“罪责”推给全球化,有人重拾孤立主义,各种思潮混杂。

  “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我们要携手合作、促进共赢,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正能量”……迷茫之际,中国响亮地发出时代强音,坚定地站在时代潮头。

  从亚信上海峰会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到G20杭州峰会引领世界经济新航程,从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东方大国一次次展现了责任担当。

  “一带一路”倡议,用新的发展观、合作观、义利观,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合作共赢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规避和消解了全球化面临的风险,使之更具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为全球化注入了正能量,给中国和世界都带来了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实实在在转化为持续增长的动力,筑牢了命运共同体的坚韧纽带。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世界经济增长历程表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中国愿同国际社会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谢磊)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