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02日07: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 保持反腐高压态势
古语云:“严刑重典者成,弛法宽刑者败。”遏制腐败现象蔓延,首先要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让任何人都不敢触碰这根“带电的高压线”,谁碰谁就粉身碎骨、身败名裂。只有这样,才能对腐败分子形成强大威慑力,坚决打击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面对当前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必须继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正义之战。
严查重点岗位。俗话说,“打蛇就要打七寸”。惩治腐败也是一样,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加大案件查处力度,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的、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党员、干部,形成有力震慑,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此外,要深刻剖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典型案件,查找症结,堵塞漏洞,防止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严惩小官大贪。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虽然“吸血”不多,但其害如“虎”,也能成为“大祸害”,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处分乡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114.3万人,处分农村党员、干部55.4万人。按照中央部署,下一步还要重点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整治,加大对“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的整治,对那些胆敢向扶贫等民生款物伸手的要坚决查处,对那些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恶势力予以坚决打击。
严抓追逃防逃。这是彻底切断腐败分子后路的有力震慑。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全国共追回外逃人员2500多名,“百名红通人员”已有38人落网,追赃金额近百亿元。要在取得追逃追赃良好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抓紧构建不敢逃、不能逃的机制,决不能让腐败分子躲进“避罪天堂”,逍遥法外,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追回来绳之以法。
反腐败斗争是一个治标和治本相统一的过程。治标是为了治本,治本才能巩固治标的成效。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创造条件,治本为治标巩固成果、根除病源。必须坚持治标决不松劲、惩治腐败力度决不减弱、零容忍态度决不改变,不断以治标促进治本。
四 培育良好党内政治文化
“以德润身,以文化人。”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离不开良好党内政治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党内政治文化是融入党员、干部血脉的精神标识,反映着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高度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中国共产党是由先进文化孕育而生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决定了我们党一直具有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思想建党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纠正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凝结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优秀基因,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进一步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人民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文化。但也应当看到,我国有过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历史是有惯性的,封建腐朽文化余毒的影响不可低估。比如,厚黑学、潜规则,圈子山头、哥们儿义气、江湖习气,人身依附,封妻荫子、任人唯亲,求仙拜佛、占卜问卦,等等。这些腐朽的、糟粕的东西,虽然不能光明正大地登上台面,但在一些人的思想中却被视为天经地义,在一些地方沉渣泛起。还有,这些年西方价值观念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也表现出来,他们中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毒。同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侵蚀、对党内政治生态的腐蚀、对党执政基础的损害也不容忽视。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既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明确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培育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必须抓住以文化人这个根本目的,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核心内容,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厚植先进党内政治文化,为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精神支撑。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抓思想教育。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党章党规和法纪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政绩观,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坚决抵制歪风邪气。
培育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需要确立正确导向。有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要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治智慧,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和反对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要把公道正派作为核心理念、核心要求,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公道对待干部、公平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力求做到选一名干部立一面旗帜、树一个标杆。
微言大义
◆官员心中有本账,加减乘除公心彰。身外之物莫贪恋,两袖清风美名扬。
◆廉洁奉公百姓赞,贪污腐化骂名留。
◆防治腐败和政治文化建设要同步推进,让“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同时发力,一硬一软,刚柔并济。
◆反腐败不是“一阵风”,也不是“耳旁风”,而是“四季风”。
五 “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是伪命题
当前,在我国经济增速较前几年有所减缓的背景下,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论调:反腐败阻碍经济发展,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真是这样的吗?要作出客观、有说服力的回答,必须仔细分析一番。
先看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就经济总量而言,2016年我国GDP增长6.7%,经济总量达到74.4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全面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可见,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从大众消费来看,2016年全国餐饮业收入3.58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大众餐饮增长迅猛,达到总体收入的74.3%以上;国内旅游总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家庭旅游成为主要来源。反腐败打击公款消费造成的虚假繁荣,并没有影响和抑制关系民生的正常消费。因此,无论从经济总量、人均收入看,还是从大众消费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保持强劲势头。
那么,应如何正确看待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速减缓这一现象呢?开过车的人都知道,转弯时要放慢车速。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现在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弯升级”的关键期,行稳致远是首要之选。为此,中央主动优化经济结构,将增速适当调低,为经济转型、调整结构赢得发展空间,这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此外,国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也是经济减速的重要原因。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反腐败的经验告诉人们,长期来看,反腐败非但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会释放一系列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树信心。“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经济发展,信心至关重要。反腐败推动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有利于市场功能正常发挥和经济要素合理分配,增强了人民对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
转方式。反腐败矫正了市场信号和市场秩序,带来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反腐败有效打击了审批腐败、寻租经济,对在审批、执法环节中那些吃拿卡要、以权谋私、推脱搪塞行为予以严惩,拆除了“弹簧门”,敲碎了“玻璃门”,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来了市场活力的“加法”,形成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
促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反腐败切断了部分市场主体不正当发展的歪路、邪路,让企业摆脱不正常的政商关系,回归市场本位,矫正市场主体发展的路径选择,转向依靠创新、依靠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内生发展道路。2015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1.5,比上年增长8.4%,增速创10年来新高。
当然,不可否认,反腐败会导致部分不合时宜的高端餐饮业和奢侈品市场出现萎缩。这其实是对某些领域畸形繁荣的纠偏。事实上,用公款吃一餐饭动辄上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大量奢侈品卖得异常火爆,对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并无好处。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些领域畸形消费萎缩的同时,民生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和老百姓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带给人们更多的获得感。
“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反腐败斗争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正义战争。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就一定能够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彻底胜利,迎来风清气正、河清海晏的长治久安局面。
权威解读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靠腐败来发展经济的
吴玉良(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但是都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要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要严肃查处权钱交易的行为等,经济的发展需要反腐败提供有力的保证。放眼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靠腐败来发展经济的,如果有,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深度阅读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02日 09 版)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