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26日09:55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中国力推G20“知行合一”
“二十国集团应该根据世界经济需要,调整自身发展方向,进一步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我们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习近平主席在开幕辞中将中国传统治国理念“清谈误国,实干兴邦”引入到了全球治理的大环境中。
从G20的形成历史来看,该机制本是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被“激活”的应急机制,是西方在原有的G7基础上被迫“接纳”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产物。“但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新的国际合作框架基础,G20的历史使命不应仅仅局限于作为非正式论坛去解决眼下的危机,而应随着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作为长效机制肩负起全球经济治理的使命。”王文表示。
而在屠新泉看来,自2008年G20升级为峰会机制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本身仍未形成固定的、机制化的运作方式,也未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从目前来看,G20机制化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在现阶段仍旧无法实现。
谈及此,张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机制化的路程还很长,但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看待这一问题。”她进而指出,一方面,作为全球最主要的20个经济体,能够共商共议、开展宏观经济协调,这一努力本身就是向全球、向市场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表明各国为稳定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而努力的共同愿望和决心,其作用必将是积极而有效的;另一方面,机制化不仅仅是设立秘书处的一种方式,实际上,中方提出加强二十国集团机制建设,可以有多种方式,促进专题工作组的机制化建设,在目前就是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方式。
她举例称,在中国的积极倡议和推动下,二十国集团设立了贸易投资工作组,于今年召开了三次工作组会议并向领导人峰会提交成果,可谓已取得突出成效。一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嘉宾国以及世贸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贸易中心等国际机构代表与会,明确了工作组的工作目标、讨论范围、运行模式,确定了将定期举行贸易部长会议,为二十国集团贸易投资合作提供了有力机制保障。二是工作组就促进全球贸易增长、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全球投资政策合作与协调、促进包容协调的全球价值链发展等五大合作领域达成共识、制定了取得确有实效的进展。尤为突出的是,制订了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全球投资政策非约束性指导原则》,明确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增强区域贸易协定透明度等。
刘翔峰建议,总体来看,G20的机制化需要逐步推进,更需要整体的体系设计,可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设立秘书处等常设办事机构,通过平时研究及与各成员国的有关部门沟通,为峰会的议题和日程进行设计。若没有一个常设办事机构,G20就很难摆脱G7(G8)的影响,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全球治理机制。二是确立决策程序。G20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会议成果以声明或宣言的方式体现,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内容和措施。未来可考虑正式的投票机制,便于形成约束力。三是建立执行机制。当前G20承诺全凭自愿,如果成员国违背峰会上所做的承诺,仅面临道德压力。在建立执行机制可有两种选择,选择全新框架,或充分利用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机制和框架。从现实出发,利用现有的IMF、WTO、世界银行三大支柱体系,可行性较强,从其内部逐步改造并充分反映G20的诉求,G20的决策就可以通过这些机构去落实。
“中国是最有执行力的国家,在完成联合国千禧年计划中已经得到了体现。杭州峰会,中国为G20未来的发展规划了蓝图,从经济增长、投资到贸易增长、再到环境保护的指标。虽然有了诸多指标和观察机制,但还需要认真落实和执行。明年G20主席国德国同样也是执行力很强的国家,致力于用实际行动来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所以,中德联手,一方面定目标,另一方面检查目标的执行,让这些做法形成惯例,就可以形成G20未来工作的模式。”丁一凡如是说。
王文同样建议,G20从危机应对机制转型成为全球治理平台,可以借鉴中国制定“五年规划”的经验,在每五年进行量化目标的评估与执行上做文章。
中国走向全球治理核心
如今,中国已逐渐从“全球治理”的边缘走向核心。有观点称,G20杭州峰会开启了中国全球治理角色的新阶段。未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和定位?
张琦表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将作为“负责任大国”承担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应尽责任;同时通过深度全面参与,作为贡献者、建设者,促进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积极构建公平合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世界经济秩序。
“我们看到,本次杭州峰会成果渗透着中国秉持的原则和理念,这是中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引领和完善全球治理的方向与结构。”王文表示。
刘翔峰也认为,“G20杭州峰会使得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由全球治理中的融入者和建设者,发展为推动者、引领者和塑造者。”她建议,中国可以继续推动现有治理机制变革,发展全球治理新机制,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及开发性扶贫经验,帮助重塑全球治理体系,为世界经济摆脱低迷困境,实现长期经济增长搭建起新的发展轨道。“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投入和参与还会继续提升,将贡献更多全球公共产品,继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攀升,中国走向全球治理的核心是必然趋势。”屠新泉指出,“同时,审时度势、主动作为、提高能力也是中国此次主办G20峰会,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必要条件。”
他强调,“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力量,既可以为全球经济治理发挥建设性作用,也可以对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产生制衡性作用。”在建设性作用方面,中国在一些金融、货币领域可以发挥制度建设和引领的作用,如发起建立亚投行、金砖银行等,为探索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融资提供了有益经验,发起“一带一路”倡议为开展发展中国家之间新的经济合作模式创造了新思路。在制衡性作用方面,要在现有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机制包括WTO中,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伸张其合理的利益诉求,推动发达国家改变或取消其有损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政策,同时抵制发达国家过高的自由化要求,为发展中国家渐进的改革开放赢得时间和空间,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向一个更加平衡、更加关注发展的方向前进。
“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需要维持G20这一全球治理的框架,并协调各成员国在全球经济增长与全球治理中的利益与立场。”丁一凡认为,通过杭州峰会,中国表明了对促进全球经济未来更快、更好发展的看法。未来,中国还需继续表明它对全球治理的态度,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向更公正、更包容、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王文进而说道,引领并非中国一国主导,也不是前几年盛行的所谓中美共治G2,相反,中国更偏向于在G20框架下的集体领导。中国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全球治理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这有助于解决全球治理手段失灵、治理方向偏差、治理成果失效等难题,是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中国智慧。“可见,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是各国的共同利益的捍卫者,这也是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
“中国经过38年的改革开放,探索出了一套可以与世界各国分享的发展理念和经验,这是中国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奉献。在G20体系下,中国将延续性与创新性有机结合,既落实既有峰会成果,又不断提出新的合作倡议,向全世界展现出强大的中国力量。”王文认为,“这种力量源自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所积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源自中国与世界分享经济发展红利和治国理政经验的意愿与责任感,源自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伟大气魄和中国气派。”(记者 张菀航 姜巍)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中国发展观察》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